<雅言堂>:漢文字之美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相傳倉頡為軒轅黃帝之史官,天生四目,觀鳥跡蟲紋,於鳳凰銜書臺作書,文字出,天雨粟,鬼夜哭,一時天地變色,傳為中華神話。

文字的發明,亦是人類信史文明的開端,自此人類文明的歷史活動便得以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而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而言,漢字的發明更是源遠流長,漢字的雛型源於象形文字,「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初期的象形文字就是圖畫,華夏先人透過觀察,依事物外形描畫所成,所以象形文字就如圖畫,圖畫即是文字;後來隨著時間發展,逐漸演變出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及假借,共六類文字。當然,這並不是前人據此而造字,而是後人歸納分類出來的結果。

古漢字形體不一,甲骨文、金文、籀文、蝌蚪文、鳥蟲書等,形形色色,繁複雜亂。到了秦朝,秦始皇實行「書同文」政策,丞相李斯簡化漢字,統一六國文字,創出小篆,從此小篆成為中國標準用字。

小篆的出現促進了中土文化的交流,使中華文明快速發展起來,但文字的統一並不限制漢文字的發展。漢隸唐楷,到了魏晉以後,行草也變得流行起來,隸書的肅穆莊重、楷書的平直正方、行書的簡易生動、草書的率性奔放,無不深受歷代書家的喜愛。

漢字的方塊特性,亦隨著書法的發展而豐富多變起來,無論是方正的隸楷,還是活潑的行草,均使人觀之如書如畫。這是因為中國文化具有融和性,書法又往往與畫作相配合,題詩而作畫,作畫而題詩,書畫同源,互相配合,更顯漢文字之美。

漢文字既統一又多變,既方便了文化交流,又豐富了文化底蘊。隨著文明的發展進步,文字的作用再不局限於紀錄及溝通,更是人們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媒介。觀字如觀人,書法底下的漢文字,更是顯現個人精神面貌的活作品,再不是冰冷的方塊字。

蝌蚪文
蝌蚪文
鳥蟲書
鳥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