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管窺關鍵詞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筆者因工作關係,每天均於搜索引擎使用關鍵詞尋找資料。關鍵詞的使用隨著科技發展,特別是各傳媒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協助新聞報導,令其植入眾人生活中。不少商家會通過搜索關鍵詞用以市場營銷及找尋適合的人物對象進行宣傳。另外,搜索引擎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使知識傳播更快、更廣,例如美國哈佛大學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台灣中央研究院的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等。承筆者上期談論有關科技地方志的構想,這次嘗試把視角放到關鍵詞搜尋與應用上。

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合辦「關鍵詞計劃」網頁的定義,關鍵詞為「顯著影響社會、既有連結又有衝突、常遭當代意涵質疑的字詞。」由於人類的記憶體有限,對資料存在選擇性及於逝世後不能把大腦資料輸出予後世。人類需要使用文字協助存取資料,以便後世參考。這些珍貴紀錄中,以漢字對文化的傳承至為悠久,畢竟它除了有「方塊字」結構外,更經常有「一詞多義」的情況。香港的關鍵詞大部分都是以漢字為主,然我們城市華洋雜處的背景使大家經常在語言中出現語碼混用的情況,故有關香港的關鍵詞為「既通香港、亦應世界」,充滿這個城市的獨特性。

關鍵詞看似方便,然絕不是學習及工作中解決蒐集資料困難的靈丹妙藥,皆因檢索往往因字詞的意思、相關主題的幅度、時間推移等因素而出現限制,使知識的引導受阻。即使許多電子資料庫會加入邏輯析取功能或進階搜索以縮窄範圍,搜尋者本身對議題的認知往往決定索取資料的準確度。荀子有云:「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如大家能對本身領域已經耳熟能詳,必定能事半功倍,順利「解碼」並獲得所需資訊。許多關鍵意見領袖甚至能夠建造時勢,樹立門派,自創屬於這個時代的關鍵詞。

筆者猶想起自己利用關鍵詞進行搜索時,經常覺得自己在知識的儲藏中尚有無數不足。我們面對浩瀚的「資料海嘯」時,必須保持清晰思維,對詞語的表象及背後的意念加以琢磨,才能收穫珍貴寶玉。反之我們盲目的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則一切努力也是枉然。目前本港教育局積極推行STEM教育固然可喜,然於政策中應加上人文社科(Arts)的關鍵詞使用技巧而成爲STEAM教育。如果關鍵詞使用能充份融入課程體系作為學習工具,同時配合科技及公民教育,讓學生明辨慎思,則是最為理想的做法。

參考資料:

  • 托馬斯・曼(Thomas Mann)著、苗華建譯:《怎樣利用圖書館做研究(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
  • 朱耀偉編:《香港關鍵詞:想像新未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
  • 黃居仁:〈漢字知識表達的幾個層面:字、義與詞義關係概論〉,載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5年),頁77-88。
  • Harari, Yuval Noah.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London: Vintage, 2011.
  • Keywords Project. “What is a ‘keyword’?” Accessed February 25, 2021. https://www.keywords.pitt.edu/what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