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釋「車」字

「車」字的甲骨文是根據古時候戰車或車輪的形狀而成,比如,再如;在金文中,也是依據當時車子或車輪的形狀而成,比如,再如。甲骨、金文中的「車」字有衡木,並分為直和彎曲兩種。因此有學者認為殷墟馬車是直木,張長壽先生根據甲骨、金文的「車」字,推斷當時有曲衡車。從此看法可以確定,甲骨、金文的「車」字之演變,與當時車子的形態變化息息相關。

西周中期開始,「車」字漸以單一形態出現,例如西周時期、春秋時期;再到後期篆書開始,只保留一個車輪和兩側的轂,如、隸書及楷書等等,形態基本定型,後世亦多以此為使用基礎,只有後來的簡體字「车」脫離了本質形態。

另外,「車」也有異形字,比如,主要是「車」與「戈」的結合,從戈者、車所建之兵,重車則重戈矣,用於戰車。

在字義方面,早期的「車」是與「輪」一起的意思,輿輪之緫名。夏后時奚仲所造。上古時期主要指戰車,用來打仗;後演變成交通工具,例如馬車。《論語疏》大車,牛車,平地載任之車也。小車,駟馬車、田車、兵車、乘車也。可見在春秋時期,「車」的用途和字義已經不限於戰車。

分析可知,「車」的字形發展從篆書開始趨向穩定,至今繁體字仍然保留其特徵,簡體字字形則不同。字義從早期的單指戰車,演變為現今運輸工具的總稱和姓氏,而它的詞性一直作名詞使用。

曲衡車
曲衡車

《康熙字典》解釋

〔古文〕《廣韻》九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斤於切,音居。《廣韻》車,輅也。《古史考》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加牛,禹時奚仲爲車正,加馬。《書‧舜典》車服以庸。《易‧大有》大車以載。《論語疏》大車,牛車,平地載任之車也。小車,駟馬車、田車、兵車、乘車也。又山車,自然之車也。《禮‧禮運》山出器車。《疏》謂其政太平,山車垂鉤,不揉治而自員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