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五光十色的書法

文:張錦發(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

說起書法,總會想起白底黑字的大字書法。其實上世紀的香港最流行的反而不是這些書法,而是一些五光十色的書法——牌匾與霓虹招牌。

牌匾與霓虹招牌說來故事很長。早在民國以前,很多店舖開張也會延請書法家題字作牌匾。到了民國以後,這種風氣更盛。香港不僅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大都會,更是一個有名的招牌天堂。二戰以後,大批人口湧入香港,其中有不少是北方的知識分子,他們有些在學校教書,有些則以一手好字成為香港藝壇的大書法家,比如區建公、蘇世傑等。這些大名家以寫魏碑著名,所以當時很多店舖想盡辦法求得他們的題字作為招牌。今天只要大家在中上環走一圈,便會發現凡是老字號店家的招牌,無一不是出自大書法家,比如蓮香居、鏞記等,尤其鏞記,字體豐滿有力,氣勢磅礴,堪稱是區建公的得意之作。

近年因為網絡發達,牽起了一股懷舊潮流,活化香港文化。不少人將區建公、李漢的字製作成了香港北魏真書字體、李漢楷書,讓前人留下的墨寶能夠走出香港,傳播到世界各地。

香港的牌匾可算是獨一無二的。與內地、澳門乃至台灣、新加坡相比,以前的香港牌匾似乎鍾情於魏碑,尤其是那種起筆棱角分明,點捺張揚的寫法。相對之下,內地的牌匾百花齊放,台灣牌匾鍾情顏體楷書,所以很多來港旅客都會覺得香港牌匾似乎只是寫魏碑,不寫其他字體。其實不然,當中有不少玄機。香港的經濟大概在戰後起飛,比如現位於上環一帶的老字號店舖,大多是那個時代開張的。同時代的藝術圈其實也經歷了重創與復興的過程,民國初期的藝術圈是受到五四運動影響,不少人開始厭棄傳統顏體、柳體楷書以及因科舉而流行的館閣體,但是這些書壇的大宗師並沒有自開山門另闢蹊徑,反而上溯中國文化,在法帖流行以前的時代中,找到魏碑這種曇花一現的字體,並且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所以從1930年代開始,不少書法家都競相以能夠寫魏碑為榮,在北碑字體中下苦功。

同時,香港作為一個新都會,大家都傾向於找到一種有活力、新鮮的字體,這時字體張揚、線條粗獷的魏碑便受到書法家們的垂青,所以當時不少書法家為人題字都喜歡寫魏碑,無他而已,當時新奇罷了。今日看來,我們習以為常的魏碑好似是一種古老字體,但是若然能了解其背景的話,便會知道,這種字體原來有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