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中華經典名句——堅毅明志

書法及簡析:羅澄波校長
硬筆書範:陳用博士
釋義與應用:招祥麒校長、朱崇學老師、許志榮老師、謝向榮博士
教育局修訂

言簡意賅的句子,穿梭古今二千多年,無論是在文學、文化或品德情意層面上,影響力歷久不衰。今期《文路》選了數句關於堅毅明志的名句,讓讀者吸收傳統經典智慧,同時也可欣賞書法之美,多方面領略中華文化的結晶。

 【書法簡析】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稿》是哀極、憤極的心聲,充滿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傑作,獲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顏楷字體方正,首創「以篆入楷」,故筆力雄厚圓渾,氣勢磅礡。此篇以顏楷筆意書之。

顏真卿《祭侄稿》
顏真卿《祭侄稿》

楷書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書法簡析】

篆書的筆法只有一種「中鋒」,是書法線條之本。先秦時「文字異形,書不同文」。秦統一文字,「書同文」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小篆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吳承恩《西遊記》

【出處與釋義】

是孔子心目中君子所應有的三種美德和表現。「憂」,憂慮。「知」,通「智」。「惑」,迷惑。「懼」,畏懼。全句的意思是:具仁德的人不會憂慮,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勇敢的人不會懼怕。

【體悟與應用】

所謂「仁者不憂」,並不是說仁者從來沒有憂慮,只是其憂慮與一般人不同。仁者之憂為何?孔子認為「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這與普通人為了利益問題而患得患失、憂心忡忡的表現不同。有仁德的人,內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行善力量,樂天知命,推己及人,並時刻反省;做人坦坦蕩蕩,不會患得患失,自然無所憂慮了。

「知者不惑」指具有「知」這樣美德,能夠窮究事理,明辨是非,自然不會被歪理所迷惑了。

至於「勇者不懼」,孔子曾告誡以勇氣見稱的弟子子路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論語‧述而》),可見勇者並不代表事事無懼。那麼,怎樣才算是「勇者」?「不懼」指的是甚麼呢?孔子認為,勇者之所以無所畏懼,是因為他勇於時刻反省改過,凡事皆以道義為先,見義而勇為,不義則不從,故能問心無愧,光明磊落。

綜而述之,「仁」、「智」、「勇」其實都是君子所應體現的品德修養。如何可以成為君子呢?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論語‧陽貨》),可知提升道德修養之根本,在於「好學」。也就是說,讀書求學的最大意義,其實就是要明白仁義道理,從而修身立德,提升道德水平,學會做一個正直善良、問心無愧的人。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