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築印>:拉拉雜雜說牛牛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牛年伊始,未知大家有否想起兩年前(2019年2月7日年初三)4隻野牛闖入大嶼山梅窩百佳超級市場大快朵頤的情境呢?野牛狂吃蔬果後,便品嚐生果盛宴,包括梨子、車厘子及提子等,飽吃了一餐豐富的「開年飯」。牛牛的饞嘴令大眾大開眼界了!

牛隻除了貪吃外,更時會擋路呢!在粉嶺龍躍頭文物徑近安樂村位置,豎立了兩塊石碑,其中一塊是「禁牛阻路碑」(圖一)。

原來當時人們把牛隻繫於村民的必經之路,令大埔理民府發出了以上的公告作出勸喻。

牛隻擋路只會令村民構成不便,但牛隻傷人便引起大眾關注了!筆者居住於堅尼地城,居所附近是士美菲路市政大廈,它的前身便是西環牛房(圖二)。該牛房於1894年投入服務,到了1986年才完成歷史任務。據1922年報導,全年經西環牛房處理的牛隻共有46,237頭,佔香港牛隻87%;豬隻292,184頭,羊隻30,732頭,是供應全港或出口海外的,可見20年代該牛房充當了重要的角色。惟翻開舊報章,就得知曾發生牛隻傷人事件,1957年5月20日香港《工商日報》有一則以「西環狂牛頻頻傷人,附近居民談牛色變,每逢牛隻登陸已有警員持槍監視,牛羊工會及坊眾認為須徹底改善」為標題的報導(圖三)。

現傳「勸戒殺食牛歌」圖,是古代和尚在傳播佛法時候所用的,特別之處是用文字來構成一隻牛的形象(圖四),內容是勸人們吃素,不要再吃牛等牲畜,當中有云:「……割到咽喉氣始脫,斯時痛苦實難當,畜生如我最傷心,破肚抽腸取肺腑,剝皮切肉鍋中煮……不獨殺牛宜早戒,持齋戒殺並念經。」

以上似乎都是對牛隻的負評,但中國人對牛隻始終存有一份尊敬的心,小思〈中國的牛〉一文中有云:「中國的牛,永遠沉默地為人做着沉重的工作……它可能還得擔當搬運負重的工作;或終日繞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計程的路。在它沉默的勞動中,人便得到應得的收成。」位於大埔的碗窰遺址及筆者於上水塱原燕崗發現有齒輪的大石磨,或可說明牛隻為大家做沉重工作上的貢獻。

大埔碗窰遺址位於大埔墟西南面的碗窰村,該村所生產的陶瓷製品包括碗、杯、甕、碟、油燈,尤其是青花瓷碗、瓷碟最為著名。碗窰村相傳建於公元1650年明代嘉靖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初時由文、謝二姓族人經營,及至清康熙遷界期間一度荒廢,復界後由馬氏族人接手,生產的青花瓷器享譽粵港,甚至遠銷至東南亞。碗窰村分上下兩村,製造陶瓷前後達260多年,直至1918年才停止生產。

圖一
圖一
圖二
圖二
圖三
圖三
圖四
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