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絮語>:徵文比賽精選作品

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中心舉辦「文人召喚」徵文比賽(第二期)鼓勵文字創作之風,讓高小至高中的同學就歷史、文化、傳統、鄉情、禮儀範疇揮墨,獲47間中學、25間小學近300名同學投稿參賽。現節錄部分得獎作品以作分享!

小學組 一等獎

學校: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
學生:彭子沁
年級:小六

憶故鄉

我的家鄉在湖南桃源縣一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山區小鎮,那裏有陶淵明筆下的風景名勝——「世外桃源」桃花源。

每逢清明時節,桃花開得漫山遍野都是,好像春姑娘在樹上一碰,萬千朵的花兒快速地展開似的。我最喜歡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在桃林中穿梭,感受著「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詩人情懷。突然一陣風襲來,那一朵朵粉紅色的桃花落在我們身上,我們在這一陣花瓣雨中旋轉著、歡笑著,山谷裏回蕩著我們銀鈴般的笑聲……

我還愛極了家鄉的擂茶,它是用生薑、生米和生茶等原料做的。每次回到家鄉,外婆都會給我們熬擂茶。還記得有一次,家裏來了客人,外婆便教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做擂茶。首先,抓一把山裏自己採摘的綠茶和生米放入缽內,手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薑等,當所有的材料都被搗成碎泥,「茶腳」便做好了。之後,倒入大鍋裏,加水煮沸,頓時滿屋飄香。喝完一碗熱乎乎的擂茶,渾身都是勁兒,心裏滿滿的都是愛。

如今,我隨著父母離開了家鄉去大城市生活,雖然大城市裏更加的繁華、熱鬧,好似什麼都不缺,什麼都容易得到,但是,那濃濃的鄉音、暖暖的擂茶、美麗的桃花卻都只能留在回憶中了……

評審賴志成博士:

行文流暢,用詞精準,層次分明,感情真摯感人。

初中組 一等獎

學校:聖公會林裘謀中學
學生:黃傑彤
年級:中二

若一時背井,終不願離鄉

淺談故鄉,不是文人所寫美景的雅致,沒有生生不息的大江大河,更沒有塵土飛揚的黃沙萬里。

筆直小道,中間隔了條略髒的河,河底下藻類植物肆無忌憚生長,對面也佈滿了民居。

這兩條路沒有路燈,直到現在都沒有。

年幼時有回大半夜獨眠膽怯不安。那刻大人們歡聚一堂,在某個房子中搓著麻雀。睡不著,狼狽地爬起來往外跑找媽。

路全是黑的,只得拼命往那間亮著的房子跑,也甭管是否踩到野狗尾巴。

幽靜的夜晚交雜著風的跋扈,想阻止我的步伐。

可身軀突破了林林總總的阻力,只盯著被房子們遮擋了七七八八的光。

一絲垂光。

如此深刻,如此深沉。

經年,我早已不是當初的懦弱小孩。

一年新年。

與無數新年如出一轍,返鄉。

下車時發現腳下踩著的竟是新修的水泥路。

小路整潔了不少,兩旁新修了很多房子,我家新漆了外牆。

我脫口而出:「家裡變了吧。」

母親正敲了下磚頭,笑道:「以前不還嫌這破嗎?現不就隨了你的意?」

一時呆滯,這裡從來都不是我的「故鄉」。而是母親的根。小時候所有重大的節日都會回鄉,她也總愛拉著我漫步於農地之間,我卻嫌棄其破。

我當時道:「不過只是粗野之地。」

母親也只淡淡地看著我。

我如今想回,她那時眉眼流逝的盡是數不清的眷戀。

那些流逝的年少時光。

她那時正當年少,也如同我一般年輕張揚,也曾穿梭於農作物間,同天地萬物作遊戲。

這片土地,承抱了她多少青蔥歲月。

經年,她牽著女兒,想如同當年奔跑,卻只能緩步。她帶着我一步一步走,那些步跡,盡是當年年華。

故鄉從不盡完美,承抱的歲月或不盡溫柔,可經長途跋涉望返,又無聲無息地直陷心房柔軟。

若一時背井,終不願「離鄉」。

評審周慧儀女士:

一篇佳作包含創意、質感、密度、深度。

創意:作者特色的故鄉,沒有路燈、略髒的河,但卻熱鬧歡樂。

質感:幼稚時往外跑找媽,經年後回鄉度歲,讓別人看到難忘的經歷、深藏的心聲。

密度:除豐富多元的視角,有嚴密的結構,表現作者的觀察力和感受力。

深度:把經驗蛻變成真知灼見,探問鄉情是甚麼?答案是:若一時背井,終不願「離鄉」。

高中組 一等獎

學校:拔萃女書院
學生:沈怡君
年級:中五

鄉情有萬解

「故鄉的歌是一隻清遠的笛,總是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遊子總是心繫家鄉,殊不知,鄉情於不同人亦是不同情。

於今人而言,「鄉情」是對記憶中童年故鄉的眷戀。我眷念那份在春天赤腳賽跑和仰躺在草地上與濃郁香草味撞個滿懷的歡脫;懷念那份在夏天河水裡捉魚摸蝦、打水仗的冰涼快感;留戀那份在碩果累累的園子裡吃的肚子圓滾滾的滿足感;惦念那份在冬天圍坐在火團旁所吃上一頓香噴噴的燒烤大餐的溫暖。

來到大城市後,每日三點一線的上班生活,永無止境的應酬工作、職場上的爾虞我詐和塵世中的紛紛擾擾,皆壓的人喘不過氣。在無數個或是加班或是失眠的夜晚,我透過窗外眺望著明月時,柔和的月色子總是像在輕撫我的臉龐,仿佛是遠在故鄉的父母得知自家閨女的落魄,捎一抹月色予我的安慰。不知他們是否也與我共望這輪明月,掛念著遠在異鄉的閨女呢?

「鄉情」與古人而言,不僅僅是親朋舊友一堂的人倫樂土,更是心愛家國。國飄搖則家傾覆,山河碎則鄉零落。無國何有家?國破家何在?當風火狼煙四起、戰亂兵燹四盛,「鄉思」何嘗不是「國憂」?「鄉愁」未嘗不是「國愁」?「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一首又一首鄉思之曲早已不是一己悲歌,也不再是寸地一隅的孤影自傷,它們匯集了萬千同胞的血淚,共奏一曲慷慨悲涼,共抒一腔濃濃鄉情。

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那是一份追求清高脫俗、寧靜致遠的情懷,凡是脫離塵世能使人心安之處,便是鄉情的寄託點。在這裡,大偽告退,真風永存,巧詐褪色,拙誠盡顯。此處不再有人事傾軋、蠅營狗苟,無需假面侍人、違心屈己、流俗同污,只待摘取一片菊,看眾鳥歸林,浮雲出岫歸去來兮。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心心嚮往的故鄉?

鄉情千千萬萬,你的鄉情又寄何方?

評審招祥麒博士:

以「鄉情有萬解」設題,具吸引力,未看文章,便勾人情思。作者從個人鄉情寫起,再以跨時空的「明月」聯想古人,純熟地借用古詩的詞句和意境,將古人種種鄉情,以簡練的文筆描繪下來。作者的文學素養和文言根柢,值得一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