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香港風物志的集體回憶(香港島、九龍半島)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十八區的風物志主要敘述該區的古今歷史、古村源流、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古蹟建築、傳統節慶、文化旅遊、人物掌故、社會團體、詩詞歌謠及水陸交通等,把各區的歷史風貌有系統地展現出來,內容包羅萬有,圖文並茂。除了反映香港社區的歷史變遷外,亦有助探討區內的民眾生活和文化傳承,勾起一段段被人遺忘的集體回憶。

下列將介紹香港島、九龍半島各區出版的風物志及相關專論,期待與讀者分享當中重要的史料價值。

香港島

1. 中西區

梁炳華主編:《香港中西區風物志》,香港:中西區區議會,2011年修訂版。

中西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是香港開埠後最早發展的地區,範圍包括西環、上環、中環、金鐘、西營盤、石塘咀、堅尼地城和摩星嶺。全書分為十個部分,內容包括海岸線的變化、歷史建築與機構、與港督名字有關的街道、社會組織與街坊會及祭祀與風俗等。書末附有中西區歷史文化之旅路線圖,分別是中區線、西區線、山頂區和孫中山史蹟徑。此外,可參考《中西區瑰寶之百載風華》(2006)、《孫中山史蹟徑》(2011年修訂版)、《香港中西區地方掌故》(2005年增訂本)、《中西區360度旅遊新體驗——尋訪百年史蹟之旅》、2012出版的《中西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圖》及《辛亥百年特輯》、《守下留情——中西區老店扎記》(2014年增新版)。

2. 東區

郭少棠主編:《東區風物志:集體記憶社區情》,香港:東區區議會,2003

東區位於香港島東北部,範圍包括銅鑼灣避風塘、維多利亞公園、北角、鰂魚涌、筲箕灣、柴灣及小西灣。本書共八篇,內容包括工商業發展、歷史名勝、民生風俗、街名典故及文化旅遊等,書末附有該區歷史大事記(1843-1960)。

3. 南區

梁炳華:《南區風物志》(2009新修版),香港:南區區議會,2009

南區位於香港島南部,東起大浪灣,西迄薄扶林,包括石澳、大潭、赤柱、舂坎角、淺水灣、黃竹坑、香港仔和鴨脷洲。全書共有五章,內容包括歷史名勝、自然風光、傳統習俗及訪古旅遊等,透過討論社區歷史的變遷,突顯出漁業的盛衰變化、古村源流及其發展。

4. 灣仔區

灣仔區議會:《灣仔區古蹟與掌故》,香港:灣仔區議會,1992

灣仔區位於香港島北岸中央位置,範圍包括渣甸山、大坑、銅鑼灣、樂活、跑馬地、鵝頸、愛群、軒尼詩、修頓、大佛口和司徒拔道。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該區的古蹟、歷史建築物、傳統節日及掌故等,也可知道灣仔區暫時未有出版風物志。此外,可參考何佩犀編:《灣仔千禧年特刊》(香港:灣仔區迎千禧活動工作委員會,2000)。

九龍半島

5. 九龍城區

劉潤和主編:《九龍城區風物志》,香港:九龍城區議會,2005

九龍城區位於九龍半島中部,東以聯合道、太子道東為界、西以港鐵東鐵綫為界。本書共四部分,內容包括九龍城區的歷史及其意義、名勝古蹟巡禮、傳統習俗及民俗詩詞等,以詩詞韻文和碑銘文字回顧該區的歷史發展,別具特色。

九龍城區議會節日慶祝活動籌劃工作小組:《追憶龍城蛻變》(第二版),香港:九龍城區議會,2011

本書主要論述九龍寨城與城南商圈、馬頭圍、馬頭涌、馬頭角及土瓜灣、紅磡、何文田及九龍塘等的發展,內容包括著名百年老店、城市發展和規劃、公共事業和教育的歷史,以及介紹廣播業的發展及啟德新發展區的改變。此外,可參考2018年出版的《樂善啟德‧歲月龍城》及《龍的心——九龍城區歷史古蹟導賞》、《龍城‧濃情》(2019)。

6. 觀塘區

梁炳華編著:《觀塘風物志》,香港:觀塘區議會,2008

觀塘區是九龍最東的一個分區,西接啟德機場跑道以北的海岸,東以飛鵝嶺山麓為界,南坻鯉魚門。本書主要內容敘述日佔時期的觀塘、歷史建築、傳統風俗節慶、歷代詩文、房屋發展、地貌、海岸綫之改變及考察路線等。此外,可參考《我們的回憶@觀塘》《吃喝玩樂在觀塘》及《觀塘人表述的觀塘故事》(2014)。

7. 深水埗區

深水埗區議會:《從深水步到深水埗》(第四版),香港:深水埗區議會,2006

深水埗區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北接獅子山郊野公園,東以港鐵東鐵線為界,南抵界限街,西至海旁,包括昂船洲。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歷史建築與城市發展、房屋、工商業及教育概況。書內提供過百幀黑白懷舊照片,彌足珍貴。

梁炳華編著:《深水埗風物志》,香港:深水埗區議會,2011

本書開首附有新安縣地圖和五十年間的深水埗全貎變化的比較,內容主要包括該區的街道名稱由來、日佔時期的深水埗區、歷史建築、西方教會、節慶與傳統信仰及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等。此外,可參考《深水埗故事:從社區公共歷史建築看地方發展史及人文價值》(2010)。

8. 油尖旺區

蕭國健主編:《油尖旺區風物志》(第三版),香港:油尖旺區議會,2003

油尖旺區位於九龍半島西南部,是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的合稱。全書共九篇,內容包括討論政府建築、民間建築、社會服務團體、學校、宗教建築、歷史文物及街名典故等。書末附錄油尖旺區百年大事記(1860-1970)、尖沙咀與官涌的歷史事件和訪古遊路線。

9. 黃大仙區

游子安主編,張瑞威、卜永堅編撰:《黃大仙區風物志》,香港:黃大仙區議會,2003

黃大仙區位於九龍半島東北,北依獅子山、大老山、慈雲山,東臨飛鵝山,是十八區中唯一沒有海岸線的行政區。本書共八章,內容包括記述社區發展、經濟民生、古蹟名勝及信仰風俗等,附錄收入該區建置沿革大事年表及訪古遊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