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香港郵蹤之舊郵政總局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林川(文化工作者)

對於很多本土資深集郵人來說,郵政總局就好比佛教徒心中之藍毗尼、道家眾之武當山,尤如聖地的存在,而且這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1840年,英國發明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1841年,香港第一間郵政總局創立,位址座落於現址為律政中心的聖約翰教堂小山崗上。此時的郵政總局只是一間小屋子,當時華人稱為「書信館」。

由於郵政發展迅速,第一間郵政總局很快便不敷應用。1846年,港府便決定於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交界興建第二代郵政總局,而1862年香港第一枚郵票便在這裡誕生。

第三代郵政總局是香港史上最富建築特色的郵局,採用了維多利亞時期最流行的哥德式設計,迂迴的走廊、典雅的巨柱、崇高的尖頂,無不呈現了富麗堂皇而又極具時代感的建築特色,在某些意識層面上,亦傳承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美學餘韻,使人觀之不勝讚嘆。

香港自1862年推出首枚郵票後,便陸續設計不同樣式的通用郵票。民間亦掀起一股集郵風,就連英皇喬治五世也鍾愛集郵,尤其紀念郵票的推出,更是令集郵風氣日益熾熱。作為全港郵政總部的郵政總局就是所有集郵愛好者的聖地,無論是首日封上獨有的G.P.O-1號郵戳、「舊郵政總局」圖案郵戳,還是這座宏偉壯觀的總局形象,每逢新郵票發行之日,郵迷便會蜂擁而至,把總局圍個水泄不通。

直至1976年,香港政府為了興建地下鐵路中環站而再次遷拆郵政總局,第三代郵政總局遷拆後,留下的只有很少部分的建築構件,予個別政府部門或機構作保育用途,但其中標誌性的木製拱形匾額卻留在了新郵政總局的郵展廊裡。

今天,集郵已成了小眾興趣,郵政也變得多元化,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派遞服務,新式的郵政總局也與時並進,蛻變成新時代綜合服務的場所。然而,時代與潮流的轉變並沒帶走優良的傳統,正如舊郵政總局遺留下來的木製拱形匾額上面所說:「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意思是遠方傳佳音,好比久旱逢甘露般喜悅,訴說的是百年郵政的重要性和敢於承擔時代責任的鴻雁精神,讓方寸之間,發揮萬里傳情的使命。

香港第三代郵政總局
香港第三代郵政總局
黑便士
黑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