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

<文化講場>:君主立憲制下的當代英國與日本皇室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

<文化講場>: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的「藍色轉型」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世 [...]

<文化講場>:世界農業特色漫觀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中國 [...]

<文化講場>:臺灣望族居所掠影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臺灣自清 [...]

<文化講場>:嶺南風韻:荔枝角公園園林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談及香港甚具嶺 [...]

<文化講場>:臺灣的公園與建築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筆者 [...]

<文化講場>:香港篆刻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 穿過荃 [...]

<文化講場>: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的先驅者——簡談陳奇祿的文化思想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陳奇 [...]

<文化講場>:香港慈善籌款節目:發展與未來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

<文化講場>:當之無愧的富國——南宋商業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許少琼 南宋「背海立國」,以臨安為國都,主要與當地的經 [...]

<文化講場>:獅城退保新招 香江如何拆招?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人 [...]

<文化講場>:梭戛鄉——故鄉的神秘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袁丹 田壟深處,有我的故鄉。在中國西部貴州省的崇山峻嶺中 [...]

<文化講場>:城鄉與流行音樂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近年 [...]

<文化講場>:被誤會的「漁村」——鯉魚門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圖、文:鍾嘉雯老師(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 細想對鯉魚門的 [...]

<文化講場>:安得源頭活水來?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生) 水資源向 [...]

<文化講場>:從攝影大師劉冠騰先生《老香港》攝影作品中探索昔日香港60年代的交通風貌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周慧儀女士(教育顧問、作家) 自1962年開始,攝影大師 [...]

<文化講場>:穿梭古今的舢舨風情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圖、文:鍾嘉雯老師(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 香港從前是一個 [...]

<文化講場>:悉尼巴士站站情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圖、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2023年 [...]

<文化講場>:細味譚公誕節日盛宴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圖、文:鍾嘉雯老師(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 談起每年的農 [...]

<文化講場>:悉尼聖誕節慶拾奇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新年伊始,筆 [...]

<文化講場>:澳洲博物館雜談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筆者來澳 [...]

<文化講場>:香港故宮與中華文化傳承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鑫濤(香 [...]

<文化講場>:國際間的「禮品外交」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2017年8月中旬 [...]

<文化講場>:非遺具現:盂蘭文化的實踐及節慶活動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很多教師及學 [...]

<文化講場>:娛樂・危・機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2021年5月 [...]

<文化講場>:香港商業公關文宣新趨勢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近日一項最新的市場調查顯示,香港近 [...]

<文化講場>:古今風流人物衣著隨筆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近日筆者因疫情關係,絕大多數時間留 [...]

<文化講場>:中國民族服飾掠影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林朗晴(自由撰稿人) 如欲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服飾是一個 [...]

<文化講場>:「華服」帶大家生動地了解中華文化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地近年再次 [...]

<文化講場>:《紡織城》拆遷中的生命長度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張馨雅(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 電影《紡織城》簡介: 由2 [...]

<文化講場>:油麻地戲院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劉慧玟(自由撰稿人) 提到油麻地,你會想起什麼?除了果欄 [...]

<文化講場>:臺灣歌影視作品的「小確幸」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最近拜讀臺灣地理學者黃宗儀的《中港 [...]

<文化講場>:香港演藝界求生攻略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香港電視娛樂有限公司(ViuT [...]

<文化講場>:從博物館尋找傳統行業的蹤跡——以鹽業為例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黃漢鋒(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隨著社會 [...]

<文化講場>:社區課後補充教育的發展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郭旭昇(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副主席) 中華文化圈對於考 [...]

<文化講場>:墟市隨想多重奏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現今世界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旅遊業可謂 [...]

<文化講場>:青年文創人的起點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郭旭昇(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副主席) 以往香港常被稱為「文化 [...]

<文化講場>:檔案館與公眾歷史教育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檔案素為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若各案 [...]

<文化講場>:善用邊境旅遊資源 完善相關規劃工作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香港的某項北區及邊境規劃工作最近引 [...]

<文化講場>:淺談臺灣媽祖信仰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梁右典(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在臺灣提起媽 [...]

<文化講場>:手執成語遊開封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近年文化旅遊的需求不斷上升,很多 [...]

<文化講場>:五光十色的書法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張錦發(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 說起書法,總會想起白底黑字 [...]

<文化講場>:釋「車」字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張馨雅(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 「車」字的甲骨文是根據古時 [...]

<文化講場>:管窺關鍵詞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筆者因工作關係,每天均於搜索引擎使 [...]

<文化講場>:善用科技 區區有志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近日政府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藍圖 [...]

<文化講場>:樓梯底的小商機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趙翊瑩(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四年級)          在土 [...]

<文化講場>:左拼右搭尋樂趣的布藝市場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李衎文 走進深水埗的布藝市場 平日來到深水埗,很多人會行逛電腦商 [...]

<文化講場>:香港郵蹤之舊郵政總局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林川(文化工作者) 對於很多本土資深集郵人來說,郵政總局就好比佛 [...]

<文化講場>:閱讀・書店・制高點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 古人常云有學問之人均「學富 [...]

<文化講場>:閱讀啟智 閱讀自己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先賢曾說三日不讀書,便感到 [...]

<文化講場>:「閱」讀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張馨雅(青年文化大使) 閱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品一壺好酒一樣,值得我們反復 [...]

<文化講場>:從閱讀模式談「文青」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呂凱棠(青年文化大使) 無論是「真文青」還是「偽文青」,談到閱讀,想必 [...]

<文化講場>:兩歲半至三四歲幼兒的閱讀活動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譚麗霞(資深國際學校老師) 閱讀教育應該從小做起,小朋友的年紀越小,越 [...]

<文化講場>:教育電視・電視教育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一理通,百理明,明白 [...]

<文化講場>: 香港的城市文化記憶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黃冬柏校長(新會商會中學) 清末國力薄弱,開展了珠江口雙城格局,世紀 [...]

<文化講場>:歷史是古今對話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相信不少同學也聽過我國大 [...]

<文化講場>:追尋馬克思的英國點滴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環迴世界各地,我們不難 [...]

<文化講場>:安陽文化的尋根之旅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文化尋根》 一劃開天易理轉,七朝古都仁義宗 [...]

<文化講場>:范仲淹與岳陽樓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 提起岳陽樓,必然想 [...]

<文化講場>:遠航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文青論武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五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冒險家們 [...]

<文化講場>:銅頭鐵骨溶成汁——火焰山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Andrew 提起《西遊記》,我們可能都會記得大聖爺「三借芭蕉扇」的 [...]

<文化講場>:「印象經濟」救旅遊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遊子吟 「新冠疫症」橫掃全球,經濟蕭條無可避免,旅遊業首當其衝,旅行 [...]

<文化講場>:古今中外的動物疫症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Sirius ZHENG 近來數月,一種新型病毒偷偷混入人 [...]

<文化講場>:觀賞・研究・保育:動物園角色演變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就讀幼兒園時 [...]

<文化講場>:眾生平等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眾生平等」是個大課題,《華嚴經》佛陀 [...]

<文化講場>:薪火要相傳 學習能傳承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盧玉苓(教育機構行政總監) 「薪火相傳」是教育下一代的目的,亦是傳承 [...]

<文化講場>:中國春運:延續與轉變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近日,中國的春運(全稱 [...]

<文化講場>:年宵市場——青創者的訓練場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雅豪 青年創業風潮愈益興旺,八九十後奮勇向上。新年伊始,年宵市場正是 [...]

<文化講場>:婚嫁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傳統的婚嫁習俗觀念,男女 [...]

<文化講場>:締建明日世界:太空玩具歷險記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千百年來,人類的發展歷 [...]

<文化講場>:玩具的「第二人生」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Andrew 千禧年後,物質豐富。商場櫥窗裡一件件簇新的玩具,自然吸 [...]

<文化講場>:毛偶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姚晴 於我孩提時,孩子對於玩具早已不一而足,現今更添了移動裝置這個勁 [...]

<文化講場>:遊戲屬好屬壞視乎你!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盧玉苓(教育機構行政總監) 遊戲既可娛樂消閒,又能啟發睿智,是我們的 [...]

<文化講場>:雖玩猶榮──電競狂熱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Andrew   一部手機或一台電腦,不停操作遊戲,在上一 [...]

<文化講場>:冷眼看中國男子足球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褚珏然(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 「俄羅斯世界盃中國除 [...]

<文化講場>:武術夢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鄧少剛(前香港武術隊運動員) 大家好,我是鄧少剛,2011年曾獲得世 [...]

<文化講場>:談馬兒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姚晴 馬術在現代奧運會上是個歷史悠久的項目,在中國歷史上也有源遠流長 [...]

<文化講場>:中國唐代建築的承傳——志蓮淨苑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kathy 從認識志蓮淨苑開始 志蓮淨苑建築群是由志蓮淨苑、南蓮園池 [...]

<文化講場>:中國傳統建築之龍文化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國龍的由來 在中國,龍自炎黃傳疑時期已出現在部 [...]

<文化講場>:穩打穩紮的築棚技術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kathy   築棚技術的鼻祖 《韓非子.五蠹》:「有聖人 [...]

<文化講場>:築建未來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姚晴 縱觀世界各國過去數百年,沿海地域憑藉先天優勢出落出一座又一座世 [...]

<文化講場>:臺南日治時期建築略述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四年級生) 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與 [...]

<文化講場>:蘊藏書室中的密碼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走進元朗屏山文物徑,可找到三所清朝年 [...]

<文化講場>:金庸的武俠世界——光影傳奇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查先生走了,瀟灑地走了,身後卻留下了武林,也 [...]

<文化講場>:旗袍的傳統與創新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姜曼沁(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學生) 旗袍背後的歷史文化 說到旗袍, [...]

<文化講場>:文化創業路長 懂取資源者得先機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郭旭昇(教研中心統籌主任) 自內地在2015年起,高呼「大眾創業 [...]

<文化講場>:饒宗頤文化館拾趣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LOKK(編委) 「古為今用、全民共享」 饒宗頤文化館是逾百年歷 [...]

<文化講場>:2018 第十三屆「創協盃」 創意科技機械人大賽

#9  STEAM(2019年3月) 文:Charles (編委) 由創意科技教育協會主辦,將軍澳香島中學協辦 [...]

<文化講場>: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

#9  STEAM(2019年3月) 文:張明行(文字工作者) 近年,能使用非人類語言對話的機械人出現,引起人 [...]

<文化講場>:AI與中國書法

#9  STEAM(2019年3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踏入廿一世紀,科技日新月異,發展一日千里,短短數 [...]

<文化講場>:為STEM(科技工學)喊加油

#9  STEAM(2019年3月) 文:曹宏威教授(科普協會創會會長) 這輯文章重點談 STEM,我認為它重 [...]

<文化講場>:淺析《桃花扇》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國傳統戲劇的起源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元朝統治時代 [...]

<文化講場>:想一想兒歌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四年級生) 「叮噹可否不要老 伴我長高 星矢 [...]

<文化講場>:工夫茶 另類茶文化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胡炎松(潮州商會會董) 品嚐工夫茶,往往會聯想起須配合休閒逸緻的環境氣 [...]

<文化講場>:淺談中國第五大發明——科舉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科舉的產生在中國歷史上無疑是一重大創舉,不但改革 [...]

<文化講場>:黑色魅力的傳播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雅豪 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其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帶來極深遠之影響 [...]

<文化講場>:3D打印‧燃點希望‧科技導航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盧玉苓(教育機構行政總監) 應用科技是我從事教育十多年的必備工具:先 [...]

<文化講場>:職業棋手的生活趣聞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黎德志(廣州職業棋手) 我是黎德志,出生在象棋「棋城」廣州市,這裡雲 [...]

<文化講場>:爛柯新見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林三 圍棋,一黑一白,十九路縱橫,361個交錯點,是一種對弈過程中, [...]

<文化講場>:大富翁勝負的背後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淺水灣我一定要買了!接著可以擁 [...]

<文化講場>:從陸軍棋到反思戰爭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雅豪 筆者從小就喜歡一些非主流的東西,別人愛捉象棋、圍棋、跳棋,筆者 [...]

<文化講場>:點、橫、豎、勾的書法性格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書法中有永字八法:點、橫、豎、勾、仰橫、撇、斜 [...]

<文化講場>:五體書法 盡可師乎?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文:雅豪   我們常說中國書法有五體:篆、隸、楷、行、草。若能認準這五種字 [...]

<文化講場>:沏茶沏出義與利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郭旭昇(文化工作者) 自古有朋自遠方來,主人家通常會沏茶招呼,時至今日 [...]

<文化講場>:茶文化的創新思路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飲茶,是很多人的生活部份,而且大家都知道飲茶的 [...]

<文化講場>:中原與西域文化調和的結晶品——酥油茶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林浩琛(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唐朝以來臣服西域,曾多次與西域和親 [...]

<文化講場>:順德煎釀鯪魚‧舌尖上的鄉味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過年期間以至團年和開年飯,很多人都會食魚, [...]

<文化講場>: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飲食:理解與探討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三年級) 中國飲食在浩瀚的五千年歷史中具 [...]

<文化講場>:端午節國際賽龍舟

#2  舊傳統 X 新時代(2018年1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端午節令人想到食糉和龍舟,是中國四大 [...]

<文化講場>:應該同韓國妹妹多啲交流書法

#2  舊傳統 X 新時代(2018年1月) 文:郭旭昇(文化工作者) 嗯!剛剛就一年一度的MAMA落幕,大家 [...]

<文化講場>:淺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2  舊傳統 X 新時代(2018年1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三年級) 中國音樂早於先秦時期已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