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別

<讀食主義>:古法醃臘肉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氣溫稍降,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 [...]

<讀食主義>:海帶豬肚羹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香港人四季吃 [...]

<語文津梁>:「易」字原來不容易(下):「易」以陰陽相對變易為旨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易」字从「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細味經典>:君子居之,陋室不陋——《陋室銘》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文路》將一連數期刊登由教育局推 [...]

<細味經典>: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迢迢牽牛星》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文路》將一連數期刊登由教育局推薦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語文津梁>:「易」字原來不容易(上):本義是善變色的蜥蜴?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我們形容一件事 [...]

<讀食主義>:蔥椒蒜燒鱓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海鮮當中,魚蝦 [...]

<文聯絮語>:《小嘴巴‧說大道理》入圍隊伍心聲(2023/24學年)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本會)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 [...]

<讀食主義>:蝦仁炒雞蛋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宴席當中,常見雞和 [...]

<細味經典>:借燕諭人,反思孝道——《燕詩》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文路》將一連數期刊登由教育局推薦的中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事父母,幾諫……」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 [...]

<語文津梁>:陰陽之道,萬物之和——中華文明的相對論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中華傳統文化向有「 [...]

<文聯絮語>:《小嘴巴‧說大道理》入圍隊伍心聲(2023/24學年)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本會)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

<讀食主義>:細白豆腐羹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宴席之中,常設 [...]

<語文津梁>:「天秤」應該如何讀? ——兼談形聲字「有邊讀邊」的習慣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中華文明,源遠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細味經典>:蜂——終生未得半日閒 為誰辛苦為誰甜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文路》將一連數期刊登由教育局推薦 [...]

<清風不識字>:別了,鳥山 明……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承上期所論,大 [...]

<細味經典>:眾裏尋他,驀然迴首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文路》將一連數期刊登由教育局推薦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讀食主義>:旋炙豬皮肉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小時候常吃燒味 [...]

<清風不識字>:別了,大江健三郎……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對不少人而言,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放於利而行,多怨。」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 [...]

<細味經典>:珍惜光陰,坐言起行——錢福《明日歌》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文路》將一連數期刊登由教育局 [...]

<新書會客室>:列車與方盒同框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圖、文:黃獎(作家、多媒體創作人) 第二屆「港漫動力」的 [...]

<讀食主義>:細煮白蘿蔔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白蘿蔔看似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讀食主義>:最宜雪梨漿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秋天將至,乾 [...]

<新書會客室>:《牧羊冰室》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圖、文:黃獎(作家、多媒體創作人) 主持:黃獎 | 嘉賓: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讀食主義>:冬瓜和煮羹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夏天炎熱,出汗 [...]

<新書會客室>:出版社的創意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黃獎(作家、多媒體創作人) 主持:黃獎 | 嘉賓:今日出 [...]

<港台導賞>:《大師對談》第六季 主題:文學x歷史x音樂「可以唱的歷史作品」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何重恩(香港電台顧問(節目))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大師對 [...]

<讀者投稿>:古人鄉思情意結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藍十三 說起鄉思,大家都會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文聯絮語>:《小嘴巴‧說大道理》入圍隊伍心聲(2022/23學年)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本會)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讀食主義>:芝麻釀餈餅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小時候很常看到 [...]

<新書會客室>:關於生命反思的《小情書2》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黃獎(作家、多媒體創作人) 作家小書在身患重病的期間,撰 [...]

<文聯絮語>:《小嘴巴‧說大道理》參賽隊伍心聲(2022/23學年)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本會)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 [...]

<讀食主義>:處處見蓮蓉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歡度中秋節時會 [...]

<歷史築印>:不一樣的古井及井神初探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2014年4月,港鐵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新書會客室>:《光輝歲月:香港百年II》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黃獎(作家、多媒體創作人) 雪姬的《香港百年》已經出版到 [...]

<雅言堂>:春聯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起源和傳承 春聯,也叫福貼、春貼、 [...]

<讀食主義>:雨後嘗春筍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春天將至,要 [...]

<清風不識字>:獅子山下頌我城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不知從何時起 [...]

<歷史築印>:新田東山古廟「漁樵耕讀」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漁樵耕讀」是古代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博古通今>: 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 ——名句釋義及學生作品評賞(八)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非華語學生中 [...]

<新書會客室>:《方丈尋根記》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黃獎(作家、多媒體創作人) 大家看劉以達,可能都有不同 [...]

<讀者投稿>:遊故鄉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許琼少 遊故鄉 獨坐園中裏,頓憶孩提喜。 翠綠映門前, [...]

<學校巡禮>:推理解謎融匯閱讀賞析 三校共建語文推廣網絡 聯校中國語文節:華英站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圖、文:華英中學中文科聯課活動委員會 中文節由華英中學、聖 [...]

<雅言堂>:到博物館去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林川、西柚(文字工作者)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 [...]

<清風不識字>:金庸——連結滬港的文化巨匠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執筆之際 [...]

<讀食主義>:吃鹹魚 蒸炒煮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深宵寫文 [...]

<歷史築印>:汾陽王郭子儀本地尋蹤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郭子儀,唐朝名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道不同,不相為謀。」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 [...]

<博古通今>: 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 ——名句釋義及學生作品評賞(七)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非華語學 [...]

<新書會客室>:舊夢依稀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黃獎(作家、多媒體創作人) 沈西城前輩出版新書,在 [...]

<讀者投稿>:茗聚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莫家寶老師(明愛莊月明中學) 茗聚 氤氳巷陌來,客 [...]

<雅言堂>:荀子與禮法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禮之用,和為貴……」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 [...]

<博古通今>: 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 ——名句釋義及學生作品評賞(六)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非華語學生中文寫作 [...]

<歷史築印>:梅蓮菊竹與古人對對配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梅蓮菊竹四種植物,是文人 [...]

<清風不識字>:風陵渡口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愛看金庸武俠小說的 [...]

<新書會客室>:一個作家的曙光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黃獎(作家) 主持:黃獎 嘉賓:天航(暢銷書作家,《曙光》作 [...]

<雅言堂>:愛國伶人梅蘭芳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伶人,又稱優伶,俗稱戲子,在古代三教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博古通今>: 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 ——名句釋義及學生作品評賞(五)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非華語學生中文 [...]

<歷史築印>:從本地廟宇裝飾解讀張良故事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漢代張良事跡主要見於 [...]

<學習共享>:中文思見班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圖、文:孔銘隆老師(賽馬會體藝中學) 「中文思見班」是本校中 [...]

<新書會客室>:《小情書2》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黃獎(作家) 主持:黃獎 嘉賓:小書(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 [...]

<雅言堂>:兩地書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當代畫家、作家、詩人木心先生有句名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博古通今>: 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 ——名句釋義及學生作品評賞(四)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非華語學生中文 [...]

<歷史築印>:古時當孝子甚艱難!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大家前往廟宇時,都會 [...]

<萬卷時空>:《大明東征提督李如松贈朝鮮都休察使柳成龍》之抗日援朝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潘俊恩(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

<新書會客室>:《右奈短詩選》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黃獎(作家) 詩人右奈的《右奈短詩集》出版了。筆者(下稱 [...]

<字成一格>:曹操的隸書與石門十三品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張錦發(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復旦大學古籍所碩士) 石門十 [...]

<讀者投稿>:讀《文言尺牘入門》有感——趣論文言尺牘之約人步驟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梁浩然(香港大學附屬學院一年級生) 古時約人,不異於今之 [...]

<雅言堂>:旗袍之美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華傳統服飾 說起中華傳統服飾,腦海 [...]

<讀食主義>:煎堆內外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新年菜式著重意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君子不以紺緅飾……」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博古通今>: 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 ——名句釋義及學生作品評賞(三)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非華語學生中文 [...]

<萬卷時空>:《念奴嬌》背後蘇軾與王安石變法的對立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潘俊恩(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

<歷史築印>:從本地建築裝飾看晉代人物的閒情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在本地建築物中,筆者 [...]

<新書會客室>:香港.尋味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繪本《香港·尋味》的作家兼畫家Alison Hui(下稱嘉賓 [...]

<字成一格>:談談石鼓文與小篆之祖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張錦發(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復旦大學古籍所碩士) 以前的 [...]

<學習共享>:〈在風中〉教學有感——兼教學活動分享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孔銘隆老師 〈在風中〉是也斯的一篇散文,收錄在不同教科書 [...]

<讀食主義>:秋冬時節宜燒烤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

<博古通今>: 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 ——名句釋義及學生作品評賞(二)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非華語學生中文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歷史築印>:本地虎跡處處尋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不經不覺已準備送牛迎 [...]

<新書會客室>:施仁毅:「書靠包裝!」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路》繼續邀請了香港作家黃獎先生作為會客室主持人(下稱主持 [...]

<博古通今>: 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 ——名句釋義及學生作品評賞(一)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 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非華語學生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 [...]

<萬卷時空>:《河湟》憂憤於唐蕃戰爭受辱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潘俊恩(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

<歷史築印>:黃成仙王遇仙之路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文題中的「黃」是 [...]

<新書會客室>:《真實虛擬一鏡過》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路》繼續邀請了文化人黃獎先生[1]作為會客室主持人( [...]

<文聯絮語>:《一人一句、中華名句》電台節目回顧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聯會與香港電台第五台聯合製作《長進課程:一人一句、中華 [...]

<言之有物>:新文學運動與「文以載道」(下)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賴志成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上期提及五四運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 [...]

<博古通今>:中華經典名句——勤勉好學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書法及簡析:羅澄波校長 硬筆書法及書範:陳用博士 釋義與應用: [...]

<萬卷時空>:《木蘭辭》蘊含的鮮卑色彩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潘俊恩(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 [...]

<歷史築印>:東坡帶你遊赤壁‧玩墨硯‧交三友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在本地廟宇或圍村神廳, [...]

<新書會客室>:《怪年怪月好日子》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路》繼續邀請了文化人黃獎先生[1]作為會客室主持人(下稱主 [...]

<讀者投稿>:我讀《弟子規》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林紫棋(聖公會聖約翰曾肇添小學三年級) 2021年8月31 [...]

<雅言堂>:童學啟蒙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嘗聞童蒙始識,必先認字。因而普遍兒童 [...]

<言之有物>:新文學運動與「文以載道」(上)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賴志成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談到中國文學 [...]

<言之有物>: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濫觴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孫慧怡(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生) 五四運動時期,在陳獨秀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博古通今>:中華經典名句——尊重包容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書法及簡析:羅澄波校長 硬筆書法及書範:陳用博士 釋義與應用 [...]

<萬卷時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長城不敵讒言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潘俊恩(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

<歷史築印>:湘雲醉眠芍藥,寶黛共讀西廂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文題的湘雲是指史湘雲 [...]

<新書會客室>:溫暖心靈的《小情書》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路》繼續邀請了文化人黃獎先生[1]作為會客室主持人(下稱 [...]

<文青詩賞>:女娃的愛情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潘孝汶(文聯會執委) 「最絕望的愛,月亮 千萬次踏足同一 [...]

<雅言堂>:中州河南——漫談中原文學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古時神州大地,共分九州,冀、兗、青、 [...]

<文化講場>:手執成語遊開封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近年文化旅遊的需求不斷上升,很多 [...]

<歷史築印>:犇去聽聽牛牛傳說及小說故事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上一期跟大家分享了牛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博古通今>:中華經典名句——責任承擔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書法及簡析:羅澄波校長 硬筆書法及書範:陳用博士 釋義與應用 [...]

<萬卷時空>:《六國論》背後的北宋「歲幣外交」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潘俊恩(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

<新書會客室>:《打邊爐》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路》繼續邀請了文化人黃獎先生[1]作為會客室主持人(下稱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 [...]

<博古通今>:中華經典名句——堅毅明志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書法及簡析:羅澄波校長 硬筆書範:陳用博士 釋義與應用:招祥 [...]

<萬卷時空>:《出師表》——知其不可而為之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潘俊恩(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

<新書會客室>:《末殺者》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路》邀請了文化人黃獎先生[1]作為會客室主持人(下稱主持 [...]

<人物說>:南來文人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賴志成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 提到香港的文學,或香港文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今之孝者,是謂能養……不敬,何以別乎?」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 [...]

<博古通今>:中華經典名句——公正誠信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書法及簡析:羅澄波校長 釋義與應用:招祥麒校長、朱崇學老師、許志榮老 [...]

<雅言堂>:標點符號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省略號……這些都是我們熟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德不孤,必有鄰。」

#18「悅」讀(2020年10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 [...]

<博古通今>:中華經典名句——仁民愛物

#18「悅」讀(2020年10月) 書法及簡析:羅澄波校長 釋義與應用:招祥麒校長、朱崇學老師、許志榮老師、謝 [...]

<雅言堂>:張愛玲在香港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張愛玲其人 張愛玲,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現代女性天 [...]

<歷史築印>:抗疫功神~《封神演義》中的哪吒與楊任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道教電視頻道〈道通天地〉於2020年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 [...]

<文化講場>:范仲淹與岳陽樓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 提起岳陽樓,必然想 [...]

<文化講場>:銅頭鐵骨溶成汁——火焰山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Andrew 提起《西遊記》,我們可能都會記得大聖爺「三借芭蕉扇」的 [...]

<歷史築印>:尋找「天上謫仙人」的故事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謫仙人」原指神仙被貶落凡間,後來引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 [...]

<歷史築印>:繫上卡通人物比卡超腰帶的「鬼佬門神」?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門神是古代天子祭五祀之一, [...]

<專題熱話>:説梅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李衎文 梅開百花先,獨天下而春 梅花原產自中國,有數千多年歷史。早於 [...]

<歷史築印>:粉嶺龍躍頭天后宮「三瞞」事件簿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圖一) 粉嶺龍躍頭天后宮為本港法定 [...]

<歷史築印>:廟宇中的殺戮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本文是延續上期〈「桃園結義」廟中尋〉 [...]

<文化講場>:談馬兒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姚晴 馬術在現代奧運會上是個歷史悠久的項目,在中國歷史上也有源遠流長 [...]

<歷史築印>:「桃園結義」廟中尋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自從港珠澳大橋通車以來,大家於假日也 [...]

<文化講場>:蘊藏書室中的密碼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走進元朗屏山文物徑,可找到三所清朝年 [...]

<雅言堂>:豐子愷的漫畫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豐子愷,是一位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家與 [...]

<文化講場>:金庸的武俠世界——光影傳奇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查先生走了,瀟灑地走了,身後卻留下了武林,也 [...]

<雅言堂>:天工開物之人法自然

#9  STEAM(2019年3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有人說傳統中國沒有科學,只有科技。縱觀中國數千年 [...]

<文化講場>:淺析《桃花扇》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國傳統戲劇的起源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元朝統治時代 [...]

<雅言堂>:《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或許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 [...]

<國學經典>:「從使旁觀爛斧柯」——陸游的棋詩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Ernie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在「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愛國情懷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 [...]

<國學經典>:茶看人生兩則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張惠博士(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一)茶中歷史 關於飲茶,很早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 [...]

<文化講場>: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飲食:理解與探討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三年級) 中國飲食在浩瀚的五千年歷史中具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  舊傳統 X 新時代(2018年1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 [...]

<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  你讀書開心嗎?(2017年11月)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