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別

<雅言堂>:信仰的印記——有趣的世界宗教建築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人類的誕生,伴隨著信仰的出現。在生命 [...]

<中華文化承傳>:姑蘇城外寒山寺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文:施仲謀教授(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  想一想 你 [...]

<文化講場>:黃大仙祠大殿的建築特色及其道教文化涵義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文:莊鳳儀(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助理) 黃大 [...]

<歷史築印>:傳統廟宇彩繪畫裝飾蘊含的價值觀教育——勤勞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價值觀教育是全人教育 [...]

<讀食主義>:晨吃炒蔥酒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蔥,小時候只覺 [...]

<神話妖傳>:中國神仙妖怪圖鑑(三)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圖、文:鄧子健(兒童繪本作家) 在中國文化中,有不少名著如《 [...]

<漫畫畫廊>:中國民間崇拜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畫:愛日莉

<重點人物>:歷史的印記與文化的傳承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圖、文:何重恩(資深傳媒人) 在香港這片1,100多平方公里 [...]

<行走的小書>:雅魯藏布江與白色天梯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圖、文:小書(作家) 遊西藏,景點與景點之間車程動輒三、四小 [...]

<文化旅遊>:北國江南——丹東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文:李愛潔(編委) 十月是丹東的旅遊季節,街道兩旁的杏葉群落 [...]

<學校巡禮>:「掛住你」——結合中華文化與價值教育的身心靈之旅——德蘭中學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圖、文:德蘭中學 為了讓中六畢業班學生在備戰公開考試期間能夠 [...]

<文聯絮語>:歷史文化學堂(九) 電台講演錄音感想

#43 宗教廟宇(2025年1-2月號第43期) 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文聯會)主辦,優質教育基金贊助的《 [...]

<雅言堂>:中華姓氏溯源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姓氏的源起和分別 我國是世界上第 [...]

<中華文化承傳>:姓名字號連成串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施仲謀教授(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  想一想 [...]

<文化講場>:君主立憲制下的當代英國與日本皇室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

<歷史築印>:最常見的廟宇裝飾吉祥圖案——話說「八仙」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筆者早前於社交媒 [...]

<讀食主義>:古法醃臘肉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氣溫稍降, [...]

<神話妖傳>:中國神仙妖怪圖鑑(二)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圖、文:鄧子健(兒童繪本作家) 在中國文化中,有不少名著 [...]

<漫畫畫廊>:香港身份證故事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畫:愛日莉

<行走的小書>:八廓街的時光坐標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圖、文:小書(作家)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在西藏的一次相遇, [...]

<文化旅遊>:醉美新疆——南疆行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李愛潔(編委) 如果選一條最能代表新疆的公路,非獨庫 [...]

<文化旅遊>:上海豫園行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文:江灿(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教育三年級) 2024年上 [...]

<重點人物>:中法合拍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圖、文:何重恩(資深傳媒人) 如果不是廣州廣播電視台拍了 [...]

<學校巡禮>:賀春節、慶中秋 中華文化氛圍濃——沙田崇真學校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圖、文:沙田崇真學校 中華文化日暨春節慶祝 每逢春節假期 [...]

<學校巡禮>:知情意行,實踐孝行——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圖、文: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 所謂「百行孝為先」,南區 [...]

<文聯絮語>:歷史文化學堂(九) 電台講演錄音感想

#42 請問貴姓(2024年11-12月號第42期) 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文聯會)主辦,優質教育基金贊助 [...]

<雅言堂>:何以中國:漫談中國漁業史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地球海洋之大,甚於陸地兩倍之多有餘 [...]

<中華文化承傳>:護航女神天后媽祖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施仲謀教授(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  想一想 [...]

<文化講場>: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的「藍色轉型」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世 [...]

<讀食主義>:海帶豬肚羹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香港人四季吃 [...]

<歷史築印>:從廟宇裝飾中尋找於古典小說充當茄哩啡的蝦兵蟹將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茄哩啡」是本港的 [...]

<神話妖傳>:中國神仙妖怪圖鑑(一)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圖、文:鄧子健(兒童繪本作家) 在中國文化中,有不少名著如 [...]

<重點人物>:國慶75周年漁農美食墟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圖、文:何重恩(資深傳媒人) 為慶祝國家成立75周年,特區 [...]

<漫畫畫廊>:燈塔看守員的日與夜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畫:愛日莉

<行走的小書>:西藏的味道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圖、文:小書(作家) 氣味能喚醒記憶。 聽說在九月,慕尼黑 [...]

<文化旅遊>:醉美新疆──北疆行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文:李愛潔(編委) 當飛機降落烏魯木齊機場,代表新疆的旅程 [...]

<學生手記>:廣西之旅:在賀州的瑤族文化交流體驗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圖、文:安敬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 在充滿歷史與文化底 [...]

<學校巡禮>:構建推廣中國文化的橋樑——滬江維多利亞學校中國文化週經驗分享

#41 漁光海影(2024年9-10月號第41期) 圖、文:滬江維多利亞學校 南區滬江維多利亞學校作為一所國際 [...]

<雅言堂>:鄉土中國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國,一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其 [...]

<中華文化承傳>:鞭打春牛迎春耕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施仲謀教授(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  想一想 為 [...]

<文化講場>:世界農業特色漫觀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中國 [...]

<歷史築印>:傳說中的三位農神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農神是指專司農耕事務 [...]

<讀食主義>:蔥椒蒜燒鱓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海鮮當中,魚蝦 [...]

<漫畫畫廊>:菜種行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畫:愛日莉

<重點人物>:飛越文化沙漠 首屆「中華文化節」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圖、文:何重恩(資深傳媒人)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特區政府 [...]

<學生手記>:傳承文化 聯繫川港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圖、文:郭汶琦(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中五)   這次 [...]

<兩地交流>: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蒙養與京師 共築中港情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圖、文:曾卓龍校長(錦田公立蒙養學校) 時光倒流至2022年 [...]

<大灣專區>:遊廣州南沙有感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圖、文:邱銘熙老師(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 清晨,我和 [...]

<文化旅遊>:走進歷史迴廊──胡志明市(下)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李愛潔(編委) 胡志明市是美食天堂 來到胡志明市,當然要 [...]

<語樂無窮>:2024巴黎奧運港隊奪標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文:伍德基校長(文聯會主席) 巴黎塞納河(Seine)奧運開 [...]

<學校巡禮>:聖公會奉基小學 「圖書館台灣考察之旅」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圖、文:聖公會奉基小學 九龍城區聖公會奉基小學圖書館早前舉辦 [...]

<學校巡禮>:桌遊文言——遊戲中學習中國文學及文化

#40 四時田園(2024年7-8月號第40期) 圖、文: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向被視為乏味且 [...]

<雅言堂>:漫談中西傳統建築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建築」是人類所能創造的最宏大、最堅固的 [...]

<中華文化承傳>:皇帝的居所——紫禁城結構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施仲謀教授(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  想一想 你知道 [...]

<文化講場>:臺灣望族居所掠影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臺灣自清 [...]

<歷史築印>:敬羅家塾建築裝飾寓意淺探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敬羅家塾(家塾是指昔日作 [...]

<讀食主義>:蝦仁炒雞蛋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宴席當中,常見雞和 [...]

<重點人物>:撕紙藝術家「敏叔」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圖、文:何重恩(資深傳媒人) 「這是撕紙,不是剪紙。」人稱敏叔的 [...]

<漫畫畫廊>:傳統民居建築的文化意義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畫:愛日莉

<學生手記>:「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遊南京與香港有感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圖、文:江姍霖(香港教育大學中文教育榮譽學士四年級) 去年夏天, [...]

<文化旅遊>:走進歷史迴廊──胡志明市(上)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李愛潔(編委) 説起摩托車王國,大家會想到什麼地方?對了,就 [...]

<學校巡禮>:元宵助力學國安 六藝文化展新姿——跨學科趣味學習活動「中華文化日」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圖、文: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 「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龍 [...]

<學校巡禮>:創新教學融合科技 以3D虛擬遊戲探索文化遺產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圖、文:路德會協同中學 在當代教育中,如何有效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 [...]

<讀者投稿>:從四合院看中華文化

#39 安居(2024年5-6月號第39期) 文:伍華康(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一年級) 提起北 [...]

<雅言堂>:中國古典園林藝術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 [...]

<中華文化承傳>:園林建築妙合天然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施仲謀教授(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  想一想 你能說 [...]

<文化講場>:嶺南風韻:荔枝角公園園林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談及香港甚具嶺 [...]

<文化講場>:臺灣的公園與建築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筆者 [...]

<講故仔>:公園裏動物的嘆息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潘明珠(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春天來了,動植 [...]

<歷史築印>:閒遊河源鏡花緣風景區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鏡花緣風景區位於河源 [...]

<讀食主義>:細白豆腐羹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宴席之中,常設 [...]

<漫畫畫廊>:榕樹與文娛場所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畫:愛日莉

<清風不識字>:別了,鳥山 明……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承上期所論,大 [...]

<文化旅遊>:福祉之地——中山左步村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圖、文:李愛潔(編委) 左步村,一個陌生的名字原來大有來頭。 [...]

<港台導賞>:非物質《大師》文化遺產《對談》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圖、文:何重恩(香港電台顧問(節目))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大 [...]

<學校巡禮>:推廣中華文化的心得——荔枝角天主教小學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圖、文:荔枝角天主教小學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 [...]

<學校巡禮>:眼到、手到與心到:從體驗中華文化學習處世態度——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圖、文: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中華文化一直在華人社會裏生生 [...]

<雅言堂>:非遺工藝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文化遺產」泛指一切可查究的有形文化 [...]

<文化講場>:香港篆刻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 穿過荃 [...]

<文化講場>: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的先驅者——簡談陳奇祿的文化思想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陳奇 [...]

<講故仔>:太爺爺是孫悟空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潘明珠(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新年到了,聰聰 [...]

<歷史築印>:泉州嘉禮館提線木偶戲淺說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猶記得2018年農曆 [...]

<讀食主義>:旋炙豬皮肉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小時候常吃燒味 [...]

<清風不識字>:別了,大江健三郎……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對不少人而言, [...]

<考古解像>: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圖、文:蔣白浪(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主席) 在一些媒體 [...]

<漫畫畫廊>:師徒制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畫:愛日莉

<文化旅遊>:不可錯過的城市——柏林 (下)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圖、文:李愛潔(編委) 從德國人的飲食文化說起 說起德國的食 [...]

<港台導賞>:《大師對談》第七季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圖、文:何重恩(香港電台顧問(節目)) 《大師對談》自202 [...]

<學校巡禮>:推廣中華文化活動的心得——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圖、文: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 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是九龍城區保 [...]

<學校巡禮>:中華文化活動 提升學生修養——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漢輝中學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圖、文: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漢輝中學 荃灣區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 [...]

<雅言堂>:中國慈善事業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為善之人至為有 [...]

<文化講場>:香港慈善籌款節目:發展與未來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

<講故仔>:奇妙聖誕得與失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文:潘明珠(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聖誕節快 [...]

<讀食主義>:細煮白蘿蔔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白蘿蔔看似 [...]

<歷史築印>:廟宇說潮語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潮語」以往稱之 [...]

<清風不識字>:萬水千山縱橫(下)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萬水千山 [...]

<漫畫畫廊>:籌募文化——賣旗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畫:愛日莉

<文化旅遊>:不可錯過的城市——柏林 (上)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圖、文:李愛潔(編委) 德國(Germany),有童話般 [...]

<港台導賞>:視聽中國系列—— 《全民歎世界》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圖、文:何重恩(香港電台顧問(節目)) 香港電台最近播出 [...]

<學校巡禮>:照顧多元 成就「五邑之星」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圖、文:五邑工商總會學校 深水埗區五邑工商總會學校張家歡 [...]

<學校巡禮>:推廣中華文化的經驗與心得——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圖、文: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 元朗區伊利沙伯中學 [...]

<文聯絮語>:歷史文化學堂(八) 電台講演錄音感想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文聯會)主辦,優質教育基金贊助 [...]

<雅言堂>:錢「趣」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說起經濟,總離不開錢,而錢的存在形 [...]

<文化講場>:當之無愧的富國——南宋商業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許少琼 南宋「背海立國」,以臨安為國都,主要與當地的經 [...]

<講故仔>:好客香港:樂觀救港小導遊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潘明珠(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難得通關,放 [...]

<讀食主義>:最宜雪梨漿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秋天將至,乾 [...]

<歷史築印>:廣東羅浮山道教宮觀彩繪畫中的友情歲月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2023年4月7日 [...]

<清風不識字>:萬水千山縱橫(中)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金庸的武俠小 [...]

<學習共享>:茶輔合一 培養正向價值觀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圖、文:賴長山老師(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 杜 [...]

<藝文誌>:敦煌精神蘊含無窮力量——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實錄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圖、文:李凱恩(自由撰稿人) 敦煌文化是我國的文化寶庫,亦 [...]

<漫畫畫廊>:國際樞紐——上環南北行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畫:愛日莉

<文化旅遊>:深圳最美的城中村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圖、文:李愛潔(編委) 今日的深圳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儘管 [...]

<港台導賞>:由「一帶一路」辦公室、香港電台聯合製作 全新節目《走在「一帶一路」》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圖、文:何重恩(香港電台顧問(節目)) 一連五集的《走在「 [...]

<當行之路>:走進偉人故鄉——中山市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彭家浩(基本法學生中心副會長) 位於香港西面的中山市, [...]

<文青論壇>: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振興文化產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冰芬女士專訪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文:郭旭昇(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中心主席) 筆者感激港區全國 [...]

<學校巡禮>:「樂」‧「遊」節日文藝之旅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圖、文:明我幼稚園(奧運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學校巡禮>:學生共建「移動博物館」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圖、文:賽馬會萬鈞毅智書院 在博物館學習研究中,學者Geo [...]

<文聯絮語>:歷史文化學堂(八) 電台講演錄音感想

#35 經濟之旅(2023年9-10月號第35期) 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文聯會)主辦,優質教育基金贊助的 [...]

<雅言堂>:鄉愁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千年的絕唱 [...]

<文化講場>:梭戛鄉——故鄉的神秘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袁丹 田壟深處,有我的故鄉。在中國西部貴州省的崇山峻嶺中 [...]

<文化講場>:城鄉與流行音樂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近年 [...]

<講故仔>:月是故鄉明,中秋賞不同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潘明珠(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小澄就讀的國際 [...]

<歷史築印>:遊走鄉間石跡小發現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大家於新界鄉間遊覽時 [...]

<讀食主義>:冬瓜和煮羹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夏天炎熱,出汗 [...]

<清風不識字>:萬水千山縱橫(上)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執筆之際,本地 [...]

<文化旅遊>:溫哥華島的靜與動(下)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李愛潔(編委) 花園和絕佳的戶外探險地 地廣人稀的溫哥華 [...]

<文化旅遊>:初夏的冰城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薛海容(香港教育大學語文研究英文主修二年級) 作為一個從 [...]

<漫畫畫廊>:城鄉連接——青山公路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畫:愛日莉

<港台導賞>:《大師對談》第六季 主題:文學x歷史x音樂「可以唱的歷史作品」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何重恩(香港電台顧問(節目))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大師對 [...]

<讀者投稿>:城鄉:西安不夜城遊記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葉佳蓉(粉嶺救恩書院一年級) 去年暑假,我們一家人回到了 [...]

<讀者投稿>:古人鄉思情意結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藍十三 說起鄉思,大家都會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學校巡禮>:端午節「糭」下一份「情」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圖、文:青衣商會小學 青衣商會小學今年端午節主題是:「糭」下 [...]

<學校巡禮>:趣學「非遺」,傳承中華文化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圖、文:天水圍香島中學 天水圍香島中學秉承愛國教育的優良傳統 [...]

<新書推介>:《佛典選要:今譯、析義與應用》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佛典選要:今譯、析義與應用》一書節選古今佛教經論十五部,提 [...]

<雅言堂>:生命之源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水是大自然中最為普遍的存在之一,它不 [...]

<文化講場>:被誤會的「漁村」——鯉魚門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圖、文:鍾嘉雯老師(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 細想對鯉魚門的 [...]

<文化講場>:安得源頭活水來?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生) 水資源向 [...]

<沿圖所見>:來,親親水世界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周慧儀女士(教育顧問) *鳴謝黃兆雄先生提供相片 微中見 [...]

<讀食主義>:芝麻釀餈餅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小時候很常看到 [...]

<非常香港>:膾炙人口的皇帝故事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唐祖堯(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 對於老香港 [...]

<清風不識字>:從新文化運動到新蒙學探索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執筆之際,正值 [...]

<文化旅遊>:溫哥華島的靜與動(上)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李愛潔(編委) 溫哥華島(Vancouver Islan [...]

<漫畫畫廊>:傘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世界龍岡學校黃耀南小學 中華文化日活動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圖、文:世界龍岡學校黃耀南小學 世界龍岡學校秉承各地龍岡宗親 [...]

<學校巡禮>:融合視藝與中華文化,校園多元文化推廣之旅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圖、文:德蘭中學 以家庭倫理與孝道觀念建構社會秩序是中國傳統 [...]

<雅言堂>:中國古代交通發展概覽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交通發達的國家, [...]

<文化講場>:從攝影大師劉冠騰先生《老香港》攝影作品中探索昔日香港60年代的交通風貌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周慧儀女士(教育顧問、作家) 自1962年開始,攝影大師 [...]

<文化講場>:穿梭古今的舢舨風情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圖、文:鍾嘉雯老師(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 香港從前是一個 [...]

<文化講場>:悉尼巴士站站情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圖、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2023年 [...]

<讀食主義>:處處見蓮蓉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歡度中秋節時會 [...]

<人物說>:中國式現代化:道德及工商業並重的田家炳先生、蔣震先生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要引起學生對 [...]

<非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育:以白鐵器具製作技藝為例(上)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黃漢鋒(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2014年6 [...]

<清風不識字>:Lunar New Year=「中國年」嗎?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如今國際上,尤 [...]

<文化旅遊>:呼倫貝爾隨記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圖、文:王詩衢(香港教育大學語文研究中文主修二年級) 202 [...]

<漫畫畫廊>:地圖學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復古代燦爛文化 蔡校展今朝風采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圖、文: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大埔區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竭力讓學 [...]

<學校巡禮>:從濃厚中華文化氛圍中體認家國情懷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圖、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 培養青年成為具國家情、 [...]

<讀者投稿>:從古至今——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感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繆紫荊(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六年級) 在香港故宮 [...]

<讀者投稿>:聖約翰座堂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陳帝嘉(嘉諾撒聖心書院五年級)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有著 [...]

<雅言堂>:春聯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起源和傳承 春聯,也叫福貼、春貼、 [...]

<講故仔>:鯉魚童的迎新祝願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潘明珠(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農曆新年快到 [...]

<追憶歷史年華>:太上道祖寶誕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 [...]

<文化講場>:細味譚公誕節日盛宴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圖、文:鍾嘉雯老師(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 談起每年的農 [...]

<文化講場>:悉尼聖誕節慶拾奇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新年伊始,筆 [...]

<讀食主義>:雨後嘗春筍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春天將至,要 [...]

<清風不識字>:獅子山下頌我城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不知從何時起 [...]

<文化旅遊>:維也納音樂之旅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李愛潔(編委) 維也納音樂旅程由一杯咖啡開始 維也納的 [...]

<漫畫畫廊>:中華傳統節慶面貌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畫:愛日莉

<語樂無窮>:兔年説兔 (Rabbit)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伍德基校長(文聯會主席) 2023歲次癸卯兔年(Yea [...]

<學校巡禮>:聖公會聖匠小學圖書館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圖、文:聖公會聖匠小學 不一樣的圖書館 走進九龍城區聖公會 [...]

<學校巡禮>:推理解謎融匯閱讀賞析 三校共建語文推廣網絡 聯校中國語文節:華英站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圖、文:華英中學中文科聯課活動委員會 中文節由華英中學、聖 [...]

<雅言堂>:到博物館去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林川、西柚(文字工作者)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 [...]

<講故仔>:穿越漁村新體驗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潘明珠(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新冠疫情 [...]

<文化講場>:澳洲博物館雜談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筆者來澳 [...]

<文化講場>:香港故宮與中華文化傳承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鑫濤(香 [...]

<教育物語>:博物館的力量——讓人遨遊歷史.藝術.科學的文化長空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周慧儀(專欄作家、教育顧問) 新時代,新發展,現今 [...]

<清風不識字>:金庸——連結滬港的文化巨匠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執筆之際 [...]

<讀食主義>:吃鹹魚 蒸炒煮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深宵寫文 [...]

<文化旅遊>:伏爾塔瓦河上璀璨的明星——布拉格(下)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李愛潔(編委) 布拉格最美的圖書館 布拉格有兩個榮 [...]

<漫畫畫廊>:張謇與南通博物苑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圖書館裏的博物館:「左圖右史,畫石成篇」——石印藝術全體驗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圖、文:裘錦秋中學(元朗) 為全面培養學生「從閱讀中學 [...]

<雅言堂>:荀子與禮法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 [...]

<文化講場>:國際間的「禮品外交」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2017年8月中旬 [...]

<追憶歷史年華>: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前粉嶺裁判法院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 根據昔 [...]

<讀食主義>:國際餐桌禮儀研究所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小時候在家,長輩要 [...]

<讀食主義>:苦瓜是苦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什麼時候開始吃苦瓜 [...]

<文化旅遊>:伏爾塔瓦河上璀璨的明星——布拉格(上)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李愛潔(編委) 今次旅程的目的地是捷克的首都布拉格(Prag [...]

<學生手記>:中華女性專享的美——旗袍(下)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王雅琪、李芊瑤、牛煦涵、余婷婷、王楚怡、張嘉怡(博愛醫院八十 [...]

<漫畫畫廊>:傳統社交禮儀——相見禮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真光之禮 意在知行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圖、文:香港真光書院 「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 [...]

<學校巡禮>:聖公會聖匠中學傳承優秀文化 「愛我中華社區文化學習遊」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圖、文:聖公會聖匠中學 九龍城區聖公會聖匠中學鼓勵學生傳承中華文 [...]

<雅言堂>:愛國伶人梅蘭芳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伶人,又稱優伶,俗稱戲子,在古代三教 [...]

<文化講場>:非遺具現:盂蘭文化的實踐及節慶活動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很多教師及學 [...]

<文化講場>:娛樂・危・機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2021年5月 [...]

<讀食主義>:月到端午分外明?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去年月餅銷情應 [...]

<文化旅遊>:多瑙河畔的雙子城市──布達佩斯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李愛潔(編委) 今年全國高考作文以「北京:雙奧之城」為題 [...]

<學生手記>:中華女性專享的美——旗袍(上)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王雅琪、李芊瑤、牛煦涵、余婷婷、王楚怡、張嘉怡(博愛醫院 [...]

<漫畫畫廊>:眾樂與獨樂——鞦韆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推動認識傳統中華文化,培育學生德藝並行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圖、文:明愛聖若瑟中學 「關愛同行·正向多元」是葵青區明愛聖 [...]

<雅言堂>:兩地書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當代畫家、作家、詩人木心先生有句名 [...]

<講故仔>:爸爸珍藏送給我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潘明珠(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新冠疫情影響下 [...]

<文化講場>:香港商業公關文宣新趨勢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近日一項最新的市場調查顯示,香港近 [...]

<讀食主義>:粥與油條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年幼時常吃粥, [...]

<文化旅遊>:不一樣的旅遊體驗——墨爾本(二)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李愛潔(編委) 尋夢的土地一夜成名 1851年墨爾本淘金 [...]

<字成一格>:曹操的隸書與石門十三品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張錦發(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復旦大學古籍所碩士) 石門十 [...]

<漫畫畫廊>:代客寫信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郵遞傳情Love by post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圖、文:聖公會基德小學 智能手機的流行,已逐漸成為現代人溝通 [...]

<當行之路>:暢遊貴州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Mya(基本法學生中心幹事) 貴州給我的印象是一個貧困省 [...]

<文化講場>:古今風流人物衣著隨筆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近日筆者因疫情關係,絕大多數時間留 [...]

<文化講場>:中國民族服飾掠影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林朗晴(自由撰稿人) 如欲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服飾是一個 [...]

<文化講場>:「華服」帶大家生動地了解中華文化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地近年再次 [...]

<讀食主義>:英式下午茶:港人優雅生活儀式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香港人向來懂得 [...]

<讀食主義>:煎堆內外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新年菜式著重意 [...]

<歷史築印>:從本地建築裝飾看晉代人物的閒情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在本地建築物中,筆者 [...]

<文化旅遊>:不一樣的旅遊體驗——墨爾本(一)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李愛潔(編委) 名不虛傳的文化之都 今次的旅程是南半球的 [...]

<字成一格>:談談石鼓文與小篆之祖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張錦發(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復旦大學古籍所碩士) 以前的 [...]

<漫畫畫廊>:刺繡文化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獅」情畫意 「疫」境「字」強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圖、文:獅子會何德心小學 2022年1月下旬,學生再次由線下 [...]

<學校巡禮>:善用流行文化 學會孝順愛家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圖、文: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孝親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更是每 [...]

<雅言堂>:中國電影與中國夢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人民 [...]

<文化講場>:《紡織城》拆遷中的生命長度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張馨雅(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 電影《紡織城》簡介: 由2 [...]

<文化講場>:臺灣歌影視作品的「小確幸」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最近拜讀臺灣地理學者黃宗儀的《中港 [...]

<讀食主義>:大牌檔:自此一家香港電影場口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香港人哈台灣哈 [...]

<讀食主義>:秋冬時節宜燒烤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蕭欣浩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

<天造地設>:魔法石與鐘樓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圖、文:岑智明(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2021年12月,有歷史 [...]

<歷史築印>:本地虎跡處處尋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不經不覺已準備送牛迎 [...]

<文化旅遊>:探尋馬六甲之美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李愛潔(編委) 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商港──馬六甲 我們常聽 [...]

<漫畫畫廊>:民間藝術——皮影戲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藉弟子規音樂舞劇 學習中國「禮文化」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圖、文: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為加強學生對文學、文化方面的認識, [...]

<文聯絮語>:《歷史文化學堂》電台講演 最推薦廣播劇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歷史文化學堂——香港街道紀行》一連串活動(包括講座、電台講 [...]

<雅言堂>:香港舊日百業大觀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東方之珠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素 [...]

<文化講場>:香港演藝界求生攻略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香港電視娛樂有限公司(ViuT [...]

<文化講場>:從博物館尋找傳統行業的蹤跡——以鹽業為例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黃漢鋒(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隨著社會 [...]

<文化講場>:社區課後補充教育的發展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郭旭昇(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副主席) 中華文化圈對於考 [...]

<讀食主義>:Never Say Never:電子商貿進化之格局巨變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科技對社 [...]

<歷史築印>:黃成仙王遇仙之路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文題中的「黃」是 [...]

<文化旅遊>:地中海上的藍寶石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李愛潔(編委) 最近電視重播一個旅遊節目,介紹世界上 [...]

<遊歷香港>:港鐵聖山遺粹 推動公共歷史教育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區志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筆者從事香港 [...]

<漫畫畫廊>:上海街生態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畫:愛日莉

<港台導賞>:「行走中的文化」 港台節目帶領學生走出校園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何重恩(香港電台顧問(節目)) 香港電台一直致力推動 [...]

<文聯絮語>:《一人一句、中華名句》電台節目回顧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文聯會與香港電台第五台聯合製作《長進課程:一人一句、中華 [...]

<文聯絮語>:《歷史文化學堂》比賽回顧和得獎隊伍分享

#24 百行百業(2021年11-12月號第24期) 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主辦、優質教育基金贊助的《歷史文 [...]

<雅言堂>:從《清明上河圖》看兩宋經濟之強盛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或許你不知道,宋代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經濟 [...]

<文化講場>:墟市隨想多重奏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現今世界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旅遊業可謂 [...]

<讀食主義>:香港市集的變奏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各家旅遊作者都會 [...]

<言之有物>:新文學運動與「文以載道」(下)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賴志成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上期提及五四運 [...]

<文化旅遊>:悠閒寫意瑞士遊(二)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李愛潔(編委) 一次旅程滿足多個願望 瑞士風光旖旎,生活悠 [...]

<港台導賞>:從中華文化談體育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何重恩(香港電台顧問(節目)) 文化、體育在現今社會像是雙 [...]

<漫畫畫廊>:百年廟宇與墟市情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從中國文化週認識「禮」文化——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文: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從中國文化週認識「禮」文化,做個懂禮、守 [...]

<雅言堂>:童學啟蒙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嘗聞童蒙始識,必先認字。因而普遍兒童 [...]

<言之有物>:新文學運動與「文以載道」(上)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賴志成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談到中國文學 [...]

<言之有物>: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濫觴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孫慧怡(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生) 五四運動時期,在陳獨秀 [...]

<文化旅遊>:悠閒寫意瑞士遊(一)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李愛潔(編委) 世界文化遺產——伯恩舊城區 有「世界花園 [...]

<讀食主義>:筷子:亞洲飲食必修科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蔡元培先生曾經 [...]

<同場加映>:從【號手就位】到【我在故宫600年】 與文聯會携手推廣中華文化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何重恩(香港電台顧問(節目)) 7月16日,文聯會伍德基 [...]

<漫畫畫廊>:香港校服的成長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認識中華傳統智慧,培養良好品德情操——明愛聖若瑟中學

#22 教育源本(2021年7-8月號第22期) 文:明愛聖若瑟中學 中華經典德育名句與科技的Crossove [...]

<文化講場>:善用邊境旅遊資源 完善相關規劃工作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香港的某項北區及邊境規劃工作最近引 [...]

<文化講場>:淺談臺灣媽祖信仰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梁右典(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在臺灣提起媽 [...]

<追憶歷史年華>:淺談香港文化旅遊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圖、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現時在大 [...]

<歷史築印>:犇去聽聽牛牛傳說及小說故事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圖、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上一期跟大家分享了牛 [...]

<文化旅遊>:尼羅河孕育的文明(二)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李愛潔(編委) 埃及是尼羅河慷慨的贈禮 尼羅河帶給埃及這 [...]

<讀食主義>:當英國宮廷美食走入香港尋常百姓家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只要打開全世界 [...]

<漫畫畫廊>:百年慶典——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畫:愛日莉

<學校巡禮>:中華傳承、人文推廣——新會商會中學的多元關懷

#21 文化旅遊(2021年5-6月號第21期) 文:新會商會中學 屯門區新會商會中學著重學生的潛能發展,幫助 [...]

<雅言堂>:漢文字之美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相傳倉頡為軒轅黃帝之史官,天生四目, [...]

<歷史築印>:拉拉雜雜說牛牛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牛年伊始,未知大家有否想 [...]

<文化講場>:五光十色的書法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張錦發(文聯會青年文化大使) 說起書法,總會想起白底黑字 [...]

<文化講場>:管窺關鍵詞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筆者因工作關係,每天均於搜索引擎使 [...]

<追憶歷史年華>:香港風物志的集體回憶(新界)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本期將繼續介 [...]

<漫畫畫廊>:中國姓氏歷史

#20 字得其樂(2021年3-4月號第20期) 畫:愛日莉

<文化講場>:善用科技 區區有志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近日政府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藍圖 [...]

<文化講場>:樓梯底的小商機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趙翊瑩(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四年級)          在土 [...]

<文化講場>:左拼右搭尋樂趣的布藝市場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李衎文 走進深水埗的布藝市場 平日來到深水埗,很多人會行逛電腦商 [...]

<追憶歷史年華>:香港風物志的集體回憶(香港島、九龍半島)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十八區的風物志主 [...]

<讀食主義>:崇優而來的美食天堂

#19 香港地區風物志(2021年1月)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才子陶傑先生經常提到香 [...]

<人物說>:賴際熙學術貢獻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賴志成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賴際熙作為清室遺臣,於民國 [...]

<文化講場>:閱讀・書店・制高點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 古人常云有學問之人均「學富 [...]

<文化講場>:「閱」讀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張馨雅(青年文化大使) 閱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品一壺好酒一樣,值得我們反復 [...]

<文化講場>:從閱讀模式談「文青」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呂凱棠(青年文化大使) 無論是「真文青」還是「偽文青」,談到閱讀,想必 [...]

<人物專訪>:文化踐行者——專訪文聯會主席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Kay(執行編輯) 十多年前,在香港推廣中華文化的機構不多,大概因當時 [...]

<漫畫畫廊>:「閱讀藝術」——藏書票

#18「悅」讀(2020年10月) 畫:愛日莉

<人物說>:賴際熙與港大中文學院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賴志成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賴際熙(1865—193 [...]

<文化講場>:教育電視・電視教育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一理通,百理明,明白 [...]

<漫畫畫廊>:年月留影——月份牌畫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畫:愛日莉

<文化講場>:追尋馬克思的英國點滴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環迴世界各地,我們不難 [...]

<文化講場>:安陽文化的尋根之旅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文化尋根》 一劃開天易理轉,七朝古都仁義宗 [...]

<追憶歷史年華>:香港節慶文化旅遊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最近筆者準備教授一門新課程 [...]

<追憶歷史年華>:你可能不知道的動物史研究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關於地球生命的 [...]

<文化講場>:觀賞・研究・保育:動物園角色演變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就讀幼兒園時 [...]

<文化講場>:眾生平等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眾生平等」是個大課題,《華嚴經》佛陀 [...]

<雅言堂>: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禽異獸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盤古開天地,女媧造後人,夸父逐烈日,後 [...]

<歷史築印>:繫上卡通人物比卡超腰帶的「鬼佬門神」?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門神是古代天子祭五祀之一, [...]

<專題熱話>:赤色聯想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姚晴 在那遠古的林間居有一戶,據說祖上是為躲避山下惡獸的追捕而來,世 [...]

<專題熱話>:説梅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李衎文 梅開百花先,獨天下而春 梅花原產自中國,有數千多年歷史。早於 [...]

<文化講場>:薪火要相傳 學習能傳承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盧玉苓(教育機構行政總監) 「薪火相傳」是教育下一代的目的,亦是傳承 [...]

<文化講場>:中國春運:延續與轉變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近日,中國的春運(全稱 [...]

<文化講場>:婚嫁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傳統的婚嫁習俗觀念,男女 [...]

<雅言堂>:二十四節氣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 [...]

<漫畫畫廊>:年畫——美好的生活憧憬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畫:愛日莉

<文化講場>:締建明日世界:太空玩具歷險記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千百年來,人類的發展歷 [...]

<文化講場>:玩具的「第二人生」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Andrew 千禧年後,物質豐富。商場櫥窗裡一件件簇新的玩具,自然吸 [...]

<文化講場>:毛偶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姚晴 於我孩提時,孩子對於玩具早已不一而足,現今更添了移動裝置這個勁 [...]

<雅言堂>:風箏青雲誌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 [...]

<鄉郊行>:客家與圍村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郭旭昇(青年文化大使副主席) 據2017年數據統計,有約120萬客家 [...]

<文化旅遊>:俄羅斯的木製玩具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李愛潔(編委) 俄羅斯有一種木製玩具,由多個圖案相同的空心木圓筒一個 [...]

<漫畫畫廊>:傳統玩意——竹馬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畫:愛日莉

<文化講場>:雖玩猶榮──電競狂熱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Andrew   一部手機或一台電腦,不停操作遊戲,在上一 [...]

<文化講場>:冷眼看中國男子足球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褚珏然(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 「俄羅斯世界盃中國除 [...]

<文化講場>:武術夢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鄧少剛(前香港武術隊運動員) 大家好,我是鄧少剛,2011年曾獲得世 [...]

<文化講場>:談馬兒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姚晴 馬術在現代奧運會上是個歷史悠久的項目,在中國歷史上也有源遠流長 [...]

<鄉郊行>:舊時王孫傳香江——圍村歷史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郭旭昇 由粉嶺龍山寺出發,沿山而行二十分鐘便能看見松嶺鄧公祠,這座祠 [...]

<文化旅遊>:尋找南意大利文化遺産的足跡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LOKK 遊覽意大利,很多人都會選擇到米蘭購物、到威尼斯坐貢都拉,或 [...]

<漫畫畫廊>:民運會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畫:愛日莉

<文化講場>:中國唐代建築的承傳——志蓮淨苑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kathy 從認識志蓮淨苑開始 志蓮淨苑建築群是由志蓮淨苑、南蓮園池 [...]

<文化講場>:中國傳統建築之龍文化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國龍的由來 在中國,龍自炎黃傳疑時期已出現在部 [...]

<文化講場>:穩打穩紮的築棚技術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kathy   築棚技術的鼻祖 《韓非子.五蠹》:「有聖人 [...]

<文化講場>:築建未來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姚晴 縱觀世界各國過去數百年,沿海地域憑藉先天優勢出落出一座又一座世 [...]

<文化講場>:臺南日治時期建築略述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四年級生) 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與 [...]

<文化講場>:蘊藏書室中的密碼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走進元朗屏山文物徑,可找到三所清朝年 [...]

<雅言堂>:陰陽學說之天圓地方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 [...]

<追憶歷史年華>:從歷史看傳統中國女性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從歷史看傳統中國女性的權 [...]

<文化旅遊>:童話世界——瑞士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Simon 如果您想渡過一個充滿色彩,走進童話世界一樣的夢幻之旅,瑞 [...]

<文化旅遊>:速遊記——賞心悦目的葡萄牙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LOKK 説到葡萄牙這個國家,大家會聯想到足球明星、航海家,還是葡撻 [...]

<漫畫畫廊>:中國古代工匠——魯班師傅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畫:愛日莉

<文化講場>:金庸的武俠世界——光影傳奇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查先生走了,瀟灑地走了,身後卻留下了武林,也 [...]

<文化講場>:旗袍的傳統與創新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姜曼沁(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學生) 旗袍背後的歷史文化 說到旗袍, [...]

<文化講場>:饒宗頤文化館拾趣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LOKK(編委) 「古為今用、全民共享」 饒宗頤文化館是逾百年歷 [...]

<追憶歷史年華>:從風物志閱讀香港歷史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自香港回歸後,區議會投放了不 [...]

<文化旅遊>:人間天堂——帕勞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何子琪(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榮譽教育學士五年級) 她是彩虹的故鄉 [...]

<漫畫畫廊>:文創——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畫:愛日莉

<追憶歷史年華>:從「類人型機械人中國舞蹈和中國武術賽」看STEAM教育

#9  STEAM(2019年3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STEM教育的理念源於二 [...]

<文化講場>:AI與中國書法

#9  STEAM(2019年3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踏入廿一世紀,科技日新月異,發展一日千里,短短數 [...]

<文化旅遊>:人間天堂——檀香山

#9  STEAM(2019年3月) 文:Simon(編委) 喜愛陽光與海灘的朋友,一定嚮往夏威夷檀香山的海灘 [...]

<大灣專區>:珠海拾「貝」

#9  STEAM(2019年3月) 文:Sirius ZHENG 珠海,位於珠江入海之處,並因此而得名。由於 [...]

<文化講場>:想一想兒歌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四年級生) 「叮噹可否不要老 伴我長高 星矢 [...]

<大灣專區>:深圳——包容世界文化 展示中華風采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辛俊儀(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育榮譽學士一年級) 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能 [...]

<文化旅遊>:宿霧 人和自然拼湊出善與美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LOKK 宿霧(Cebu)是菲律賓第二大城,也是菲律賓最早開發的城市, [...]

<文化旅遊>:藝遊墨爾本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甘樂融(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榮譽學士課程二年級) 墨爾本位於澳洲的 [...]

<文化講場>:工夫茶 另類茶文化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胡炎松(潮州商會會董) 品嚐工夫茶,往往會聯想起須配合休閒逸緻的環境氣 [...]

<追憶歷史年華>:東學西傳——中國古代的發明與科技對世界之影響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資料整理:袁梽傑同學(香 [...]

<器語不凡>:糧船灣洲宋代碇石與海上貿易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Ernie 早前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的《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 [...]

<器語不凡>: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徐愷彤(文化工作者) 對文化藝術有興趣的人常流連於博物館、藝廊、古董 [...]

<地名對對碰>:倚畔繁華——漢口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黃君怡(副總編輯) 尖沙咀一帶是逛街的好去處,廣東道、漢口道、海防道 [...]

<大灣專區>:揮灑文化色彩——澳門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黃德鐮(香港教育大學常識及通識教育榮譽學士二年級) 在大家眼中,澳門 [...]

<文化旅遊>:小小藝術家的搖籃——俄羅斯

#7 發明多面體(2018年11月) 文:黃嘉儀(文化旅遊愛好者)   Привет(俄語:你好)!說到俄羅斯 [...]

<文化講場>:爛柯新見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林三 圍棋,一黑一白,十九路縱橫,361個交錯點,是一種對弈過程中, [...]

<文化講場>:大富翁勝負的背後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淺水灣我一定要買了!接著可以擁 [...]

<文化講場>:從陸軍棋到反思戰爭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雅豪 筆者從小就喜歡一些非主流的東西,別人愛捉象棋、圍棋、跳棋,筆者 [...]

<追憶歷史年華>:中國圍棋與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彭淑敏博士 資料整理:袁梽傑同學(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四年級) 圍棋 [...]

<文化旅遊>:韓國昌德宮秘苑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黃嘉儀(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畢業生) 昌德宮(韓語:창덕궁)於1405 [...]

<史蹟情結>:撫今追昔 阿德萊德的歷史研習課(下)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徐愷彤(文化工作者) 筆者上期談到2017年曾於澳洲阿德萊德Hist [...]

<大灣專區>:五羊獻穗南天門——廣州

#6  對弈‧傳棋(2018年9月) 文:潘俊恩(香港中文大學大中華地區的政府與政治社會科學碩士) 千里之行, [...]

<文化講場>:點、橫、豎、勾的書法性格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書法中有永字八法:點、橫、豎、勾、仰橫、撇、斜 [...]

<文化講場>:五體書法 盡可師乎?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文:雅豪   我們常說中國書法有五體:篆、隸、楷、行、草。若能認準這五種字 [...]

<追憶歷史年華>:輓聯與中國傳統文化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文:彭淑敏博士 整理:譚嘉敏同學(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 [...]

<史蹟情結>:撫今追昔 阿德萊德的歷史研習課(上)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文:徐愷彤(文化工作者) 在阿德萊德(Adelaide)遇上的人、事、物帶 [...]

<文化旅遊>:隱世山城——尼泊爾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文:侯叔祺(香港旅遊業議會前主席) 如果您想花一萬港元,就可以在全世界最高 [...]

<大灣專區>:佛山功夫——文、武、食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文:Sirius ZHENG 佛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坐落於珠三角腹地, [...]

<漫畫畫廊>:懷素芭蕉練字

#5  創意書法(2018年7月) 畫:愛日莉

<文化講場>:沏茶沏出義與利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郭旭昇(文化工作者) 自古有朋自遠方來,主人家通常會沏茶招呼,時至今日 [...]

<文化講場>:茶文化的創新思路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飲茶,是很多人的生活部份,而且大家都知道飲茶的 [...]

<大灣專區>:得天獨厚肇慶水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Joyce 一杯好茶,除了需有好的茶葉,泡茶所用的水也很重要,像中國茶 [...]

<文化旅遊>:何處覓蓬萊——武夷山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侯叔祺(香港旅遊業議會前主席) 遊遍祖國名山大川,是不少人一生夢想。但 [...]

<文化旅遊>:世界之窗枕嶺南——深圳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潘俊恩(香港中文大學大中華地區的政府與政治社會科學碩士一年級) 百越平 [...]

<追憶歷史年華>:從課室走到電台:研習世界史的喜悅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文:彭淑敏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譚嘉敏同學、黃琪慧同學協助 現時大學的 [...]

<漫畫畫廊>:茶經

#4  知茶識趣(2018年5月) 畫:愛日莉

<文化講場>:順德煎釀鯪魚‧舌尖上的鄉味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過年期間以至團年和開年飯,很多人都會食魚, [...]

<文化講場>: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飲食:理解與探討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三年級) 中國飲食在浩瀚的五千年歷史中具 [...]

<城市尋根>:歲月痕跡的藝術——香港藝穗會保育的啟示(下)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文:徐愷彤 一路走來,藝穗會推廣藝術以外亦致力實踐保育,成了香港本土富 [...]

<追憶歷史年華>:「識飲識食」與香港街道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文:彭淑敏博士 彭淑敏博士,就學期間幸得熱衷歷史教學的恩師啟蒙,奠定日 [...]

<漫畫畫廊>:踅麵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畫:梁雋

<漫畫畫廊>:圓桌之意

#3  中國飲食文化(2018年3月) 畫:愛日莉

<文化講場>:端午節國際賽龍舟

#2  舊傳統 X 新時代(2018年1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端午節令人想到食糉和龍舟,是中國四大 [...]

<城市尋根>:保育古蹟仿似在城市展現歲月痕跡的藝術──香港藝穗會保育的啟示 (上)

#2  舊傳統 X 新時代(2018年1月) 文:徐愷彤 藝術素來是人類思想創造性的活動,與生活環境不可分割, [...]

<漫畫畫廊>:現代繡花鞋、糖塔典故

#2  舊傳統 X 新時代(2018年1月) 畫:愛日莉

<漫畫畫廊>:筷子文化

#1  你讀書開心嗎?(2017年11月) 畫: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