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素語>:素食風潮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江師傅(新派素食的大廚)

近年素食者越來越多,《經濟學人》2019年全球趨勢報告裡也提到,現時25至34歲的美國人有1/4是素食者;《每日電訊報》也指出,英國茹素人口在過去五年內增加了360%,達到325萬;德國素食人口及相關產業成長更是驚人,現有130萬純素者、800萬蛋奶素人口,佔德國總人口的10%。走回亞洲看看,臺灣和印度分別約有13%和40%的人口是素食者。他們均有不同的茹素理由,有些是致力保護環境與維護動物生命權益,有些是因健康緣故,也有是為氣候變化而改變飲食習慣,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因宗教理由茹素。

 

但無論是什麼理由,可以肯定的是素食變成了潮流,就連今屆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也反映了其普及的程度:主廚為1,300位大明星準備一席「全蔬食」,藉無肉餐點來表達對氣候變遷及澳洲森林大火的關切,並透過晚宴向世人傳遞「飲食選擇與環境永續息息相關」的訊息。在此聚餐上,大會亦推出更多素食選擇,以實現零碳排放為目標。在網上搜尋一下,你會知道素食的名人真的不少。

一般人認為大魚大肉是飲食無缺的象徵,吃肉營養才足夠,又認為素食者的生活比較刻苦。事實上,素食並不是新文化。《呂氏春秋》中早已記載肉食的弊端,稱之為爛腸之食。「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名之曰爛腸之食。」「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可見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中國人已經明白茹素的好處。除四大發明外,中國對素食也有一大發明:在西漢時期,相傳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為素菜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豆腐不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優質蛋白。豆腐的發明不僅大大豐富了素菜的內涵及變化,既美味且營養價值非常高,對多種慢性疾病的調控都是有益的。豆腐甚至走出中國:早在唐朝,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將豆腐的製法帶到日本,至今普及至世界不同的角落。

可能你會覺得素食太過單調,不夠美味。今日的素食已經不再只是傳統的齋鹵味,而是五花八門,選擇多不勝數。很多蔬食餐廳希望一改大眾對素食的刻板印象,做出多種口味、變化和色香味俱全的蔬食料理!加上近年人造肉大行其道,不少科技企業紛紛嘗試研發更貼近真肉質感和味道的人造肉,包括由植物仿製的牛肉、雞肉甚至乳製品,成為一股飲食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