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文化踐行者——專訪文聯會主席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Kay(執行編輯)

十多年前,在香港推廣中華文化的機構不多,大概因當時文化氣息不濃厚,推廣工作吃力不討好,而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下稱文聯會)創會主席黃富榮先生則迎難而上,於2009年開始帶領文聯會,多年來為文化界注入動力,增加大眾尤其是教育界與文化互動的機會。

在文化道路領航

黃先生坦言當初支持他成立文聯會的聲音少,但沒因而放棄,因他深信中華文化須薪火相傳,才能生生不息,故此他樂於帶頭,希望可鼓勵更多人投身推廣中華文化。構成這份堅定和勇氣的元素,除了是信念,還有使命——增強大眾的文化自信,加強國民身份認同感。

推廣指南 探索方向

文聯會至今已走過11個年頭,推廣策略因時制宜,惟兩個方針不變,第一:保留文字平台。漢字是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故此黃先生決意出版雜誌《文路》(前身為《八合薈萃》),傳播文化涵義。第二,採取由下而上的參與模式。黃先生強調現今的學習模式不再是直接灌輸,而是著重探究、創作,讓受眾從生活中發掘歷史文化故事,繼而透過不同媒介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與知識,方可真正領悟博大精深的文化。電台節目《小嘴巴大世界》、獲政府資助的「歷史文化學堂」「小嘴巴說大道理」等系列活動也應運而生。

擴闊版圖 延續文化生命力

於2020年9月接棒繼任主席的伍德基校長表示,文聯會每項活動皆是學習與發揮的平台,在培養受眾的品德情操的同時,還鼓勵他們發揮所長,如擔任主持、聲演、寫作等等,藉此提升學習興趣,甚至助其尋覓志向。被問到如何繼往開來,伍校長指文聯會碩果纍纍,除有賴黃先生的帶領外,還有優質教育基金和語常會的信任,以及學校的支持,未來將會在不同層面增強文化的生命力,例如加強《文路》與學校的互動,內容針對師生需要,並報導學校資訊;與教育局、其他機構合辦大型的年度學界活動、文化論壇等,創造大眾接觸文化的機會;鞏固電台及雜誌的受眾、嘉賓和作者之聯繫,如舉辦茶聚會,從而凝聚力量,一同推動文化發展。

「歷史文化學堂」學生成品展
「歷史文化學堂」學生成品展
邀請學生舉辦攤位遊戲
邀請學生舉辦攤位遊戲
電台小主持培訓
電台小主持培訓
培訓教師的歷史考察導賞團
培訓教師的歷史考察導賞團

水滴石穿的精神

黃先生認為未來中華文化的發展須不斷與外界交流、開拓創新,才可承先啟後;而伍校長提到推廣文化是潤物無聲、細水長流的工作。兩者所言的,便是文聯會的精神——憑水滴石穿的決心,匯聚眾人之力,創造與共享知識,承傳文化,豐盛我們與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編者按:
文聯會新任主席伍德基先生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校長21年,現亦為學友社社長,創辦各項學生輔導服務和創刊出路指南,並參與多個文教機構公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