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從閱讀模式談「文青」

無論是「真文青」還是「偽文青」,談到閱讀,想必人人都喜歡紙質書。問起原因,則大多回答:「喜歡書香味,尤其喜歡泛黃的舊書的味道和質感。」似乎人們在閱讀的時候,惟親手捧著實體書,它真實的質感、撲鼻的墨香味才能讓讀者有一種踏實地在閱讀著的經驗以及吸收知識的感覺。

早在十五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興起時,收藏油畫便成了一種新的佔用方式,購買一幅畫則等於擁有畫上所繪物的表像。這其中的道理源於個人主義的盛行以及人們強烈的佔有慾,想來對於好東西的佔有慾是人類共有之。購買得來的私有化財產讓人不必擔憂錯失了書本的精彩內容,似乎擁有書本就等於擁有了知識。當然,對於許多熱愛讀書的人來說,圖書館、漂書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書本有了傳閱,越舊的書則越有被翻閱的痕跡,這便強調了人們的閱讀經驗。在傳遞的過程當中,閱讀的印跡在借閱表被紀錄了下來。此外,「有形」的痕跡則顯現在變舊發黃的紙張裏面,比起電子條碼的紀錄,紙質書閱讀所帶給人的真實質感是讓人著迷的。

不過,為了更好地保護書本,不管是私有的書籍還是公共圖書,文青們往往是不捨得在書本裏寫寫畫畫的,作起筆記來或是再度翻閱其實都很不方便。於是新興的電子書便給人提供更多功用。

為了更健康的閱讀,市面上已經有不少閱讀電子書的產品。「水墨屏」的電子產品能夠更好地保護視力,還漸漸地成為了「文青標配」,用它來「蓋杯麵」的話,味道似乎也是更香的。不過言歸正傳,這些電子閱讀產品的賣點即是它的功能,可以自行調節字號、畫線、作筆記、製作書籤等等,已經切實地滿足人們閱讀和學習的需求了。然而,相對於離線閱讀,線上閱讀則提供了更多實用功能。因應電子書的閱讀模式,許多線上的讀書APP也應運而生。使用讀書APP閱讀,過程中留下自己當時當刻的評論,不但方便自己翻閱,亦可為其他讀者留作參考,甚至互相討論。雖然線上閱讀沒有紙質書來得有質感,但線上的互動則凝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書友和交流。古人云:「獨學而無友。」新的閱讀方式則實現了「共讀」,再不是自己孤獨地閱讀。

2018年美孚的「漂書樹」
2018年美孚的「漂書樹」

總之,不同的閱讀模式都表現了人們不同的追求,而真正的文青重在享受閱讀而不拘泥於小節,有效用的閱讀和學習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