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閱讀啟智 閱讀自己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先賢曾說三日不讀書,便感到語言無味。對的,閱讀好的書籍及報刊,可增進知識,擴闊談話內容。閱讀也是為自己建立「知識倉庫」,讀者從閱讀中,能充實、更新及反省已有的知識,不斷閱讀、不斷反省,不斷推進。與不少家長交談,多被問及怎樣找好書本給子女閱讀,其實只要往就近的公共圖書館便可借閱書籍,館員亦以專業知識協助選書,最重要的還是親子閱讀。

談及讀書的好處,也可以注意一本好書,是一位作者或學者花了很長時間寫作的成果。讀者既可以花少少金錢,或往圖書館借閱作者的心血,從中學習作者的人生經驗,何樂而不為?以各位同學學習而言,平日可讀一些課外書,減輕學習及生活壓力,如讀課外的文學作品——2020年是文學家張愛玲的百年誕辰紀念,這位被當代學者奉為當代文學創作的「祖師奶奶」,她作品特色何在?為甚麼可以百年不減其風采?同學閱讀張愛玲的作品,既可見世紀生活,也是大時代的見證,文學作品更見歷史面貌。同學又可閱讀朱自清的散文,一篇《荷塘月色》,不僅是學習描寫文及抒情文的「典範」,還可從文字中體味大自然美好的環境。

此外,同學可每晚抽出一小時,朗讀書本。因為讀書要眼到、心到及口到,朗讀既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助心領神會中國文字高低抑揚的美感,以及培養精神集中和關注力。

當然,現時同學往往被選科所限,未能吸取廣博知識。文科同學可多閱讀研究科學的作品,生物學家達爾文研究人類進化的著作為筆者所推薦。這些書籍不但是科學書,也是社會科學的名作,有助同學了解影響全球人類「進化論」的內容。而理科同學也要多閱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反映現實人生,同學可閱讀中國文學經典,一部《三國演義》已使同學明白營運策略,一部《西遊記》已擴闊同學的思維空間,而當中建構的神話世界更勝「寶可夢」(Pokémon GO)的怪獸。同學更可從閱讀中外偉人傳,體味一代偉人的思想及行為,多方面思考人物成功及失敗原因,吸取前人經驗,為今天及未來的借鑑。無論選讀任何科目的同學,也可多閱讀美術生活的作品,培育欣賞能力。因懂得欣賞生活,便懂得享受生活。

最後,閱讀是見個人興趣。同學從選讀課外書過程中,可觀察自己的性格。你喜歡閱讀文學作品或是科學研究成果多一些?抑或是科幻故事、金融及貿易的資料、歷史故事?此可作為同學日後選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