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閱讀・書店・制高點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

古人常云有學問之人均「學富五車」,皆因他們要使用牛車協助運送一卷卷竹簡。在現今世代上述情況固然不再出現,而各位可能只需打出關鍵詞就能接受海量閱讀訊息。社會閱讀習慣的改變亦逐步引起有關傳統書籍及新興電子書優劣的爭論,同時令書店需思索未來出路。

電子書或傳統書?

目前市面電子書大行其道,簡如便携式文檔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已是各人必備閱讀程式軟件。亞馬遜(Amazon)推出的Kindle產品、Google內設的Google Play等深受世界各地民眾歡迎,而大中華地區各書店均開始發展電子書市場。電子書讓讀者大量下載、儲存於某機體內方便使用,同時免卻帶著一本本沉甸書籍。基於環保、成本問題及與其他資訊科技軟件配合等因素,電子書的潮流隨著商家的積極帶動似是勢不可擋。

然而,傳統書籍亦有其魅力所在。由於電子書大多使用電子屏幕,其液晶屏產生之藍光容易促使眼睛疲勞,若不妥善處理會引來青光眼、白內障等問題。反之,傳統書籍則沒有此問題。另外,外國有研究指出大眾使用電子書閱讀時,集中力往往大不如前。這是由於電子書閱讀往往令人以捲幅形式快速翻頁,增加錯失重點的機會。傳統書籍則需重複掀頁,速度當然較電子書慢,但令人更認真細閱書中重點,從而把知識融會貫通。

書店如何配合?

閱讀風氣的改變縱然值得關注,各書店尤其為連鎖集團均各出奇謀希望留下消費者的腳步與金錢。筆者曾走訪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內的誠品書店、廣州書城等地區,它們所重視的已經不只是讓讀者購買書籍,而是把整個空間擴大,引入相關的展覽、藝術創作等項目,同時帶動周邊商店消費,產生協同效應。我們從外地無數例子所見,文創書店與商業模式是有互相融合的廣大空間。實際上,本港並不是沒有足夠資源容納大型書店及文創園區。筆者曾於中環PMQ元創坊與外地遊客討論此古蹟的發展問題,它們均認為在此處打造文創書店是可行方案,而許多的事情還是在於決策者的事在人為。

某日筆者重臨香港中央圖書館,乍見內裡正進行本地考試制度歷史的展覽,當中更有相關電子書可供掃碼參閱。隨著數位人文的持續發展,我們相信未來書目的管理趨勢將在於如何平衡傳統書本與電子書的比例,書店身為這些載體的重要推廣者,理應好好反思其角色。無論如何,各位應當好好珍惜已有的知識泉源,以便社會保存重要記憶留予後世,享受寶貴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