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弦外之音的美食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小時候,爸爸教落「食都要學!」。當時以為爸爸以美食鼓勵愛吃的筆者努力求學,長大之後方知為人生大道理。

中國原始時代神農氏對茶的研究影響深遠,幾千年來為世人提供研究植物食材有關知識、智慧跟能量,帶來啟迪跟方向。自此世人除了鑽研一道菜式的色香味美之外,更會探索餐桌進食以外的話題。

當世界進入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即1960年代後期至今)時代,藝術作品的可能性無限擴大,用來創作的物料當然不設限。食物是啟發藝術家創作的起點,食物、菜式甚至飲食行為更是視覺化美學、表達訊息的工具,亦即藝術融於生活的展現。

喜歡「相機食先」?原來法國藝術家 Sophie Calle也會為食物拍 Selfie。

Sophie Calle在影自傳集”Double Life”發表作品”The Chromatic Diet”,扮演了作家 Paul Auster 小說”Leviathan”中以 Sophie本人為原型設定的角色Maria。小說中Maria每天所吃食物的顏色做了設定,一天只能食用一種顏色的食物。

雖然Sophie Calle創作的初衷就是讓生活有趣一些,但是這幾張佈置精緻的食物相片,展現了法國人的美學,亦是示範了食物顏色學的概念。

Sophie Calle "The Chromatic Diet"
Sophie Calle "The Chromatic Diet"
Rirkrit Tiravanija”泰式炒河粉”(Pad Thai)
Rirkrit Tiravanija”泰式炒河粉”(Pad Thai)

以食物造的作品都是光看沒得吃沒趣味的嗎?不如藝術家親自下廚吧。

泰國藝術家Rirkrit Tiravanija以一個被他稱為「社交實踐行為」(Social Practice)的集體行為表演方式,創作了作品”泰式炒河粉”(Pad Thai)——他在會場裡一邊提着鍋炒河粉,一邊請助手將盛好的飯菜分發給來到MoMA參觀的觀眾,觀眾們拿著碗一邊吃一邊交談。

Rirkrit Tiravanija將食物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品嚐,創作了一次短暫的社會活動,引起大眾關注,並就着飲食、人口、種族、文化、地區、政治等話題掀起了討論。這個活動隨後推廣至世界各大藝術展覽活動的現場,Rirkrit Tiravanija成為能夠在MoMA跟Art Basel會場內開火煮食的藝術家。

吃過主菜,來一道甜品吧。

中國藝術家宋冬的《吃城市》就是用各式餅乾、巧克力、奶油等甜點搭起的一座城市。宋冬每到一個城市,就邀請觀眾把這些甜美的「積木」來建造一座城市,然後一起吃掉。

宋冬並非用甜點築起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或地標,而是想像中的「烏托邦」城市。這個作品在不同城市或場地中展示時,會隨著環境、語境而變化,與觀者的關係也隨之改變。

宋冬說:「平時,城市都在『吃』人,而現在是人要把城市吃掉!我們用曾經的慾望塑造起『城市』,在今天將用慾望摧毀它。」沒想到甜美背後竟是一場「大報復」。

宋冬《吃城市》
宋冬《吃城市》

飲食是人類基本需要之一,藝術家「入饌」,除了享受色香味美,更給觀眾留下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