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說>:賴際熙學術貢獻

#18「悅」讀(2020年10月)

文:賴志成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賴際熙作為清室遺臣,於民國初年寓居香港。在香港期間,他運用自己在清室舊臣、南來文人,以及社會名流間的關係及影響力,努力在學術方面作出貢獻,特別是在開拓客家研究和創辦學海書樓等方面成就非凡,本文在此等方面各作簡述。

客家研究

客家,遍佈中國南方各地,集中居住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臺灣,小部分散居在四川、海南等地,乃南方漢族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民系。

但隨著清咸豐、同治年間以客家人為主的太平天國及廣東西路土客爭鬥等重大事件的發生,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詆毀攻擊客家的言論,如在光緒三十一年黃節在《廣東鄉土歷史》裡稱道:「廣東種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粵種,亦非漢種。」在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World Geography (《世界地理》)之「廣東」條目下寫道:「其山地多野蠻的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等便是。」此等言論,引起各界客家人士如丘逢甲、黃遵憲、鍾用和等人的強烈不滿,各地客屬組織也進行了嚴肅認真的抗爭。

賴際熙
賴際熙
羅香林
羅香林

1921年9月29日,賴際熙等136位旅港客屬人士在香港西環太白樓遊樂場召開旅港客屬代表大會,向商務印書館表達嚴正的抗議,賴際熙更努力收集歷史資料,客觀、認真地進行分析。在1925年,其主編的研究客家文化的經典著作,共五冊十五卷的《崇正同人系譜》在香港出版,其《卷一源流》之七中所論述,「廉州俗有四民:一曰客戶,解漢音,居城郭,業商賈。」並進一步說明此時客戶只是官方對群體的一種區分方法而不是群體的等級劃分。

賴際熙根據史、志、譜牒等各種歷史材料首次有系統地論證了客家與中原的淵源和關係,並提出了「客家先祖中原南遷說」、「客家文化為中原文化」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在如今也成為了定論。另外,賴際熙利用方志、譜牒與正史結合起來研究的方法,以及把客家的形成發展與移民史、文化傳播史聯繫起來的客家學研究,深遠地影響了民族學與民系學研究,更直接為後來的民族學與民系學大師羅香林的研究理論、方法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賴際熙也為香港中華文化的傳播貢獻良多。為了弘揚國學,他經過多年的努力奔走,終於在1923年在港島堅道租了一層單位,創建香港學海書樓,自己是為樓主。學海書樓原以「初尊崇孔道,羽翼經訓」為宗旨,名為「崇聖書堂」,後來仿效廣州阮元學海堂的建制,於是更名為「學海書樓」。該樓藏書1900餘種,26809冊,其中包括經、史、子、集等各種國學巨著。賴際熙會同陳伯陶、陳望曾、蘇志綱、馮博庵、羅元燮等,向香港各界名流鉅賈募捐,籌集書樓的購書、運作經費。賴際熙、陳伯陶、何藻翔、區大典等人每星期都在書樓輪流講學,而書樓前半用作藏書,後半用作講學。書樓每日均對公眾開放,藏書任由閱覽。這一切在當時的香港來說,的確猶如荒漠中的清泉,為缺乏文化氛圍的香港注入了寶貴的文化動力,也為香港中華文化的成長貢獻良多。不久,在賴際熙等人的努力下,書樓得到許多名流的捐助,得款約五萬港元,使他們可以購買般含道18號洋樓一座,一層用以講學,一層用以藏書,另一層則用以出租,以收取租金作日常開支。稍後,書樓購入了廣州市清水濠盛季瑩的藏書及《粵雅堂叢書》、《圖書集成》、《四部叢刊》等書籍,使書樓的藏書量大增,藏書達四五萬冊。在1946年後,各界紳商仍不斷捐助書樓,到1963年,書樓經年日久需要改建,徵得香港市政局同意,將全部圖書長期借存於大會堂圖書館,供群眾閱覽。

學海書樓籌建人之一賴際熙太史(左五)
學海書樓籌建人之一賴際熙太史(左五)

總結

基於政治理念,賴際熙於民國初年寓居香港,不吃周粟,但他並沒有如傳統遺臣那樣歸隱山野,而是用積極入世的態度,貢獻社會,分別在客家研究,推動中華文化等方面做了許多實在的工作,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貢獻良多,實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