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別篇>:幻化的文明新城 : 走進將軍澳

將軍澳最大特色之一便是「商場連城」,該區五個地鐵站(寶琳、坑口、將軍澳、調景嶺及日出康城)的設計均是整齊劃一的在地鐵站上蓋興建大型購物商場及私人屋苑而成。其中將軍澳、坑口和調景嶺站的出口格局似乎差別無大,非該區的人們往往容易混淆。幾座大型商場連接而成的空間便佔據了市區的主要地段,其次以數條行人天橋互相接駁,取代交通繁忙的街道。走進將軍澳彷如走進了一座現代化的龐大「商城」。

行人天橋搭載的高度文明

新都城、Popcorn、東港城等這些商場名稱成為了其街區地標性的建築物。將軍澳站上蓋則是數座商場、私宅及酒店接連而成。於去年12月新開通的北行人天橋則連接著將軍澳中心及調景嶺圖書館。因此,從最東邊的將軍澳廣場步行至調景嶺圖書館,只需穿過幾座接連起來的商場,無須躋身充斥著汽車尾氣的街道,不怕風吹日曬,更不需要等待交通燈。15分鐘的步行路程,優哉游哉地逛過商場,直達目的地。

將軍澳居民的特質之一是分不清街道名,這背後源於他們沒有什麼特別的街道體驗,或者說將軍澳的街道似乎找不到一種「民生氣息」。人與社區的緊密關係往往以一種特別的感官體驗而被召喚出來,充滿市井味的或是繁華氣息的街道,不同的街道予以人們不同的觀感,這都源自街坊們對其熟悉街道的一種自主體驗。往來將軍澳與調景嶺的居民,當把商場作為通道,即便只是路過,進入商場便會不由自主被其商品吸引而成為消費者。維持秩序的保安、監控,或是不被細閱的商場守則,一旦進入這個空間人們便約定俗成般地不抽菸、不喧嘩、不跑跳等,十分文明的履行著這一空間的和諧秩序。

仕紳化建設的民生體驗

早在80年代港府「移山填海」發展新市鎮的城市規劃毫不落伍,在將軍澳這原本人跡罕至的小澳灣上搭載仕紳化城市,一切來得順理成章。除購物商場,在港鐵將軍澳站以南的海傍近年興建不少私人豪宅,如海天晉、帝景灣及藍塘澳等。但是夾雜在眾私家樓中的邨屋,其管理是否趕得上管理森嚴的私人豪宅呢?單就公共衛生來講,恐怕未然。從近十字街口的「寶盈花園」正門往「怡明邨」的一條人行道,周不時見到或許是深夜醉鬼留下的嘔吐物、啤酒罐和煙蒂,但偶然見到的這些嘔吐物無人清理,而只能等待著自然風乾或是來一場大雨將其沖淨。

移山填海是環保組織高喊環保的「陣痛」,清拆舊街區是原住民擁護情懷的「陣痛」。城市空間的規劃,從原始走向文明,或是鼎故革新,都是轟轟烈烈的,而人人自守的文明似乎太無關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