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張愛玲在香港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張愛玲其人

張愛玲,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現代女性天才小說家之一,其才華甚至被人讚譽為「老天爺賞飯吃的」,代表作《傾城之戀》、《半生緣》、《色.戒》等,至今仍為人所稱頌及研究。予二十世紀華文界而言,張愛玲就是引領半葉文壇的旗幟人物。

初次訪港

1939年夏天,張愛玲憑藉倫敦大學於遠東地區的入學考試第一名成績,打算借道香港,負笈英國留學;可惜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擱淺了張愛玲的計劃,最後選擇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這是張愛玲第一次訪港。

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港,香港正式淪陷。為避戰亂,張愛玲於1941年12月中斷學業,返回故鄉上海。雖然張愛玲逗留在港的時間不長,卻認識了畢生好友炎櫻。在香港生活的點滴,以及一切見聞,都成為了日後張愛玲寫作的靈感和題材。

再臨香江

第二次是在1952年夏天。這次張愛玲終於完成了學業,並且留港工作,結識了宋淇夫婦,直到1955年赴美長期定居為止。

其間除了作為電影編劇,改編了大量高質的電影劇本外,也創作了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

張氏香港創作

香港對於張愛玲而言,似是生命中的逆旅,來去匆匆,留下的痕跡不多。但事實上,兩次客居香港的經歷,卻成為了張愛玲小說創作的泉源。

於1939至1955年間,兩次的訪港,以及返回上海的期間,是張愛玲創作生涯的高峰期,絕大部分傑作均誕生於這段風雨飄零的歲月,而「上海」和「香港」亦曾多次出現在張愛玲的小說中。

張愛玲曾在《茉莉香片》的開篇形容「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認為當時的香港既保留了純粹的傳統,亦摻雜了強烈的殖民地氣息,成為了半中不西的混雜之地,比之已具有殖民地經驗的上海還要欠缺作為,至少「在投機事業發展方面要顯得緩慢」。

或許張愛玲不甚喜愛香港,但在骨子裡,仍然認為香港的空氣是自由的,至少要比在上海的日子快樂一些。半個世紀過去了,范柳原與白流蘇約會的淺水灣飯店不在了,《第一爐香》的灣仔已面目全非,過往那個陰濕、鬱熱、異邦人的小城也無數次蛻變了,香港不再是那個「香港」了,但傳奇依舊;張愛玲遠去了,然而,張愛玲還是那個張愛玲,讀張愛玲的文字,掩卷之餘,我們仍然心存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