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專區>:印象嶺南——漫步小洲村

嶺南隱世的村落

在大灣區的城市當中,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小洲村,是該市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古稱瀛洲,享有「北有周莊,南有瀛洲」的美譽。小洲村充滿著嶺南水鄉的氣息,滲透著嶺南古寨的風情。村內遍佈水道,有點像香港的大澳。小橋流水、古樹成蔭,可謂洗滌心靈。自然條件與歷史相互碰撞,這得天獨厚的古樸文風,恰似大城市裏的隱世村落。

水鄉特有的建築

小洲村始建於元末明初,有高翹屋簷的廟宇,有多個氏族的公祠,有小艇泊岸的碼頭,還有嶺南水鄉特有的建築——蠔殼屋。由於小洲村鄰近的海灣盛産生蠔,村民就地取材,用蠔殼拌上黏土,然後鋪在牆上,使其不積雨水,而且冬暖夏涼。這種鮮見的建築材料,成為民間建築文化遺產之一,可惜現在蠔殼屋僅餘幾間。

新時代換上新面貌

走進小洲村,迎面就是那幢黃色外牆的小洲人民禮堂,建築物高處有一顆髹上紅色的大星,兩旁分別寫上「廣州郊區」及「新滘公社」的字樣,看似是個政府機關,原來卻是個文化活動的展覽館。小洲村沿河而建,部分民居已改建成所謂文青街,沿途都是藝術工作室、文藝小店、美食攤檔,應有盡有;不論晴天雨天,遊人總是絡繹不絕,拼湊出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畫面。多年來吸引不少藝術工作者進駐,甚至開班授徒,這種面授形式,極受年輕人的青睞。近年雖然有些古舊房屋被拆卸,但新時代卻使小洲村換上新面貌,這些改造,反而有一種融合的新感覺、新印象。

孫中山先生與小洲村

一位八十歲的村民回憶在民國期間孫中山先生與小洲村的一段歷史。不説不知,原來孫中山先生曾到過小洲村,以逃避陳火明等人的追殺。為保障人身安全,他便藏匿在街艇上,並靠其前往黃埔軍校。在逗留的幾天,孫中山先生在艇上辦公,有村民為他供應膳食。令大家詫異的是孫中山先生每天都是吃些粗茶淡飯,沒有半點架子,這段歷史的確鮮為人知。

漫步小洲村

小洲村作為具有嶺南特色的千年古村,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現在除了是「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規劃」的項目之一外,亦被評為廣東省生態示範村。如果想發掘更多小洲村的趣聞軼事,就要在大街窄巷中穿梭漫步,尋覓更多有關嶺南地區的故事。這裏優哉游哉的生活,安閒而恬靜,與城市生活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