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歷史是古今對話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相信不少同學也聽過我國大史學家司馬遷先生曾說,修讀及研究歷史的作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有不少同學聽過古人認為以歷史知識為鏡,可以知國家變動的原因。然而,怎樣運用歷史知識?

答案是運用歷史知識與當代對話,簡言之,就是以同學於今天面對發生的問題,展開歷史思考,從歷史事件及古人所思所想引證今天事情的起因,並展望未來發展的趨勢。

以今天的香港情況而言,不少人士未能多了解昔日香港歷史,致評論香港事情時,甚有待改善的地方。

古代香港的居民與中國內地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文化淵源,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的香港與廣東具有很多相同的文明,二地同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秦始皇時,派軍平南越,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而南海郡管治番禺、龍川等縣,香港與番禺管轄地區相連接,由番禺管治。秦末,南海尉趙佗以番禺為首都,據地建南越國。

漢武帝伏波將軍路博德定南越趙氏,先後立南海、蒼梧、交趾等九郡,南越國重納中國大一統王朝疆域,漢代南海郡管治番禺、博羅等六縣,香港由番禺縣管治。

東晉時,南海郡東南地立東莞郡,管治寶安、興寗等六縣,東莞郡管治範圍與寶安瞧周在南頭,也就是今天深圳南頭,由此開始香港劃入寶安縣管治範圍。

歷至唐代中葉,寶安縣改為東莞縣治,縣治範圍由南頭移往涌,今天的東莞莞城。

至明代穆宗隆慶六年(1572),共815年,香港屬於東莞縣管治範圍。時至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東莞縣南部分立新安縣,香港遂改屬於新安縣。

至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割香港島予英國,咸豐十年(1860)割九龍及光緒二十四年(1898)租借新界給英人,使香港島、九龍及新界離開新安縣管治範圍,乃至1997年7月1日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842至1997年視為英佔香港時期。

由此可見,自古代至今不少移民由內地移往香港,尤以新界一地更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些移民也把傳統中國文化及生活風尚傳往香港,而香港地處珠江出口,不少外國商船沿此直往廣州,香港的屯門早於古代,已為往內地及出海的船隻補給要地及軍隊屯守之地。於19世紀,英人視香港為往遠東經濟要地,遂運用香港水深港的特色,大為發展向內地的商業,在此要強調的,香港不是到了英人佔領時,才有商業及海運事業,在英佔香港之前,香港已發展農業、漁業及出海事業,尤以近年在土瓜灣發掘宋代市民生活的古蹟,更可引證香港在英佔時期之前,是一條「漁村」的說法,甚有不當。若多研讀香港歷史文化,自可以了解香港與整個華南地區,乃至內地歷史文化是相連的。

1819年《新安縣志》香港海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