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解讀>:被動收入原是夢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李國凡(資深特許公認會計師,新媒體及傳媒碩士,曾於全球第一品牌企業任職預算會計師,以及香港藍籌上市公司任職業務分析經理達十多年,並在香港報章及雜誌撰寫親子理財專欄。)

問:最近有人對我說,他找到一個很易賺錢的方法,只是自己賺夠了,想與其他人分享一下,只需投入少少金錢,便可建立一個「被動收入」。此外,網上也有不少類似廣告彈出,宣傳只要建立甚麼銷售系統,系統便可自動一年365日24小時不停賺錢,甚麼不做也有收入,那位導師已能從負債數百萬翻身變成數億身家。

「被動收入」的概念十分吸引,那不是等於可以加快到達「財務自由」嗎?嗯,不用工作也有收入,應該說這就是「財務自由」,不是嗎?

答:暫且不論你說那些被動收入例子是否騙人幌子,被動收入已經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問:錯誤?坊間不是有大量致富書籍教人如何賺取被動收入嗎?你只要隨便上網搜尋一下,「64種創造被動收入方法」之類的網頁數之不盡,那些都是錯誤?

答:被動收入一詞的起源難以考究,一般見於教人致富的書籍、短片等,將財務自由稍微扭曲用作賣書、賣課程、集資,甚至騙局的招徠。

因此被動收入除了錯誤外,還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概念。

問:危險?

答:首先,財務自由是指你擁有財富,能讓你可以選擇不用工作。但是到達了財務自由,並非代表不用理財,反要定時審理財富實際購買力、預計壽命及支出水平變動,從而作出相應調整或行動。但是躺著也賺錢的概念,令人容易誤解建立所謂的被動收入後可以甚麼也不理。

其次,被動收入的意思含混不清,特別是主動及被動的界定模糊,反令我們更難思考理財問題。例如根據一般「推銷」被動收入的人,將投資證券的收入界定為被動收入,但是不少人每日流連銀行、證券行門外瞪著股價數字跳動,還要埋首研究年報,追蹤公司會否取消派息等新聞,所花時間可能比返工更長。

類似這些例子實在難以區分主動被動,如要花時間爭論,倒不如用回正確的收入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