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專區>:走進建築博物館——廣州騎樓

騎樓對於廣州來說就好像北京的四合院,代表一個城市的符號,更承載著許多廣州人的集體回憶。

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騎樓這個名稱的來歷是挺有趣的,她是指建築物在地下至一樓建起架空的走廊,二樓就因「騎」在一樓之上,故稱「騎樓」。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和樓底三段,樓頂有的是尖頂塔形,有的在牆身挑出拱形雨篷,有的把牆飾配上嶺南傳統的吉祥圖案或瑞獸,反映出設計者的匠心獨運。騎樓有說起源於先秦時期的干欄屋,也有說是古代羅馬、希臘等地的外廊式建築。廣州騎樓相信是廣東僑民吸收了南洋商店街前舖後居的模式而建造。無論廊柱、立面建築及陽台,都揉合了嶺南傳統建築的元素及西方多元的藝術風格。

廣州市民生活的縮影

廣州騎樓其實有歷史可尋。早於1912年,「有腳騎樓」已出現在國民政府的《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中,後來才修正為「騎樓」。行人走在一幢幢並排的騎樓下,猶如穿梭時光隧道,步隨景移,感覺妙不可言。當然,騎樓也有一定的實用性。通爽的騎樓,晴可遮陰、雨不濕身,順應了嶺南夏長冬短的氣候。騎樓經營的店舖都包羅萬有,如涼茶舖、醬園、銀號、古玩店、照相館等,比比皆是。騎樓文化正好是廣州市民生活的縮影。

廣州騎樓是一個建築博物館

越秀區的愛群大廈是三十年代廣州第一幢以鋼架構建的騎樓建築,主樓高15層,曾獲「南中國之冠」的稱譽;時至今日,愛群大廈仍不失當年的英姿。在另一邊荔灣區的恩寧路,充滿濃厚西關特色,是較典型的騎樓建築群,也是保存最完整和最長的騎樓街。沿路有著名廣東八和會館、李小龍祖居、詹天佑故居等,精緻的騎樓一幢接一幢,屋頂及廊柱還保留昔日一些老字號的扁額及名稱,確實是一個建築博物館。以廣州為中心的騎樓建築,還在海南、廈門、天津及上海等地找到。

嶺南文化博大精深

如果2010年有到過上海世界博覽會,一定記得廣東館的騎樓造型。以「金色騎樓、綠色生活」為主題的廣東館,呈現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吸引不少人來湊熱鬧。其中綠色生活區就是參照騎樓街市而設計,遊人置身於騎樓當中,更能領略嶺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廣州騎樓見證着一個時代的文化變遷,她代表的不是形式上的一磚一瓦,而是留在每個廣州人心中永恆不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