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手記>:香港大學生在臺北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何嘉惠(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榮譽學士四年級)

每當提起臺北,內心總有股暖意湧上心頭。四個月的交換生生活,改變了我對文學、藝術、文化,甚至人生的看法,成為我人生中一段極其珍貴且充實的經歷。

臺灣的大學氛圍較香港的大學而言,更為輕鬆自由。比起研習功課,大學生更多將時間花在組織校內的各種社團活動上。老師也是如此,比起枯燥機械的教學方式,更多傾向於離開課本、以親身經歷傳授知識。書本與現實合二為一的教學模式,無疑培養了臺灣大學生反思生活和發現美好的能力,也促使我追溯先人之足跡,尋找書中所描述的每一個建築物、每一條道路。從梁實秋故居、錢穆故居到政治大學、師範大學,這種穿越時空與前人交談的學習方式使我受益無窮。

梁實秋故居

梁實秋故居

眾所周知,臺灣的文創產業相當發達,這誠然離不開台灣各大學的熱誠參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年青人得以相聚一堂。我不禁感嘆大學生活竟可以這般自由、狂熱又充實。或許是我一直誤解了大學對我而言的意義,以至於面對臺灣大學生所展現出的創造力與無限活力時,我竟生出一種虛度光陰的愧疚感。我想,這趟文藝之旅除了帶給我視覺上的審美衝擊外,還促使我思考大學生活背後的含義,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度過大學生涯,才算真正地活出自我。

然而真正令我難忘的,還是我在臺北唸書時指導我的中文老師。記得那年中秋節,是在老師家裏過的。初到臺北,老師怕香港學生孤獨,便邀請我們一同過中秋。根據當地習俗,台灣中秋節是要吃烤肉的。出乎意料,老師當晚竟為我們準備了廣東菜,甚至還拿了一盒月餅來招待我們。在校期間,老師帶我們參加各種文藝活動,其中有文物展覽會、戲曲鑑賞節、寺廟遊覽等等。臨走前,老師還邀請了中文系的所有學生為我們送行。每每想起這份情誼,我的內心總是充滿溫暖和感激。

臺北白晝之夜:台灣大學主場

臺北白晝之夜:台灣大學主場

其實,在臺四個月的大學生活帶給我的,遠遠不止那麼少。臺北的九月是學校小賣部裏美味的仙草刨冰和珍珠奶茶;十月是淡江上吹來的微風和章魚燒上捲曲的海苔;十一月是夜市閃耀的霓虹燈和寺廟裏瀰漫的香火味;十二月是手心溫暖的地瓜薑湯,和臭臭鍋裏翻騰的肉片。

或許,我們真的應該停下腳步,聽從自己的內心,問問是否滿意自己的大學生活,從而審視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觀念。這樣之後,才能更為堅定、自信地作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決定,實現自身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