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安陽文化的尋根之旅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文化尋根》

一劃開天易理轉,七朝古都仁義宗;

甲骨驚現中華秀,文化復興衝霄龍。

歷史地理

從小愛好歷史文化,讀到甲骨文時,雖然感到很遙遠,卻想親眼一看,文字的起點究竟在哪裡?十多年帶學生遊學可以遊覽古蹟;在參加國際性研討會後,同時飽覽當地一些歷史遺跡。安陽市是河南省一個文化重點城市,是七朝古都;全年氣溫平均140C,清爽宜人;總面積7352平方公里,人口5百餘萬。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清末於安陽被發現。這裡是周文王創製《周易》的地方,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亮點,故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城。安陽最早稱為「北蒙」,商朝盤庚將都城從「奄」(曲阜)遷往「北蒙」並改名為殷,史稱「盤庚遷殷」。

文化土壤

文字系統是形成文化圈的重要指標,原始人類以聲音溝通,音、形、意成為意識交流及記錄的工具。甲骨文是最早的中文,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及使用方式,歸納出「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類型。原始的圖畫成為具體的統一形象,引導人類思維創造,稱為「具像思維」;反過來思索其源頭,稱為「逆向具像思維」,由此可以解釋那些不明意義的甲骨文。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相傳伏羲創《連山》,黃帝創《歸藏易》,《周易》為周文王所創。《易經》用圖像為載體,闡述易道哲理,延伸至先秦諸子,宋明理學,至明朝西學進入,中華文化隨著國力下降而被忽視。當中不離文以載道和整體觀(Holistic Perspective),被譽為群經之首,筆者稱為「中華哲學基本法」。

文化旅程

因出席《易經》論壇而多次往安陽市。周文王在監獄裡創製《周易》,地點就在安陽南面二十公里,稱為羑里城。大門正中有周文王石像,讓人禮敬;內有介紹易經的文物、乾隆御碑亭、演易坊、周易與儒學館等;後方有可以漫步其中、玄而又玄的八卦陣。

2009年在安陽開幕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從甲骨文到其他漢字,館內都有詳細解說。正門有兩隻金色「玄鳥」,蘊含一個叫做「玄鳥生商」的傳說。博物館共藏文物4123件,一級文物305件。

殷墟現場有出土的甲骨文及車馬坑,旁有中華第一女性的婦好墓。離市中心不遠,是精忠報國岳飛的故鄉湯陰縣,還有千多年前七層蓮花座的文峰塔。虢國羊肉湯,河南省美食豫芳齋等令人回味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