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港式奶茶 點止奶加茶咁簡單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活動策展人)

香港人之所以會飲奶茶,當然拜英國人的下午茶(Afternoon Tea)文化所賜。話說20世紀初,生活在英治香港的英國人,維持老家下午三時飲下午茶的習慣。相傳當時只有達官貴人,才能負擔得起在高級西餐廳享用西式奶茶的消費,但是不少本地基層市民,在耳濡目染下都加以模仿,在下午飲奶茶,食茶點。

二次大戰後,1950年代香港人口急劇增加,政府為解決市民就業和飲食需要,發出大量大排檔牌照,促使服務基層市民的冰室和大排檔等食肆,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這亦是往後茶餐廳文化的起點。

這些食肆自製細密的茶袋,濾走茶葉,令奶茶更香滑;基於成本考慮,加上本地人嫌英國人的紅茶味道淡,所以轉用茶味較濃的廉價紅茶;又改用味道甜膩,切合體力勞動後熱量補充的煉奶代替鮮奶,這就是與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功能相似的港式奶茶雛形。

16-讀食主義-2
16-讀食主義-4

隨著經濟發展,冰室慢慢被茶餐廳取代;大排檔亦隨著1990年代,政府停止發出大排檔牌照而買少見少。現時不同類型的食肆都會供應港式奶茶,現在的港式奶茶有別以往簡單的以Lipton紅茶做茶膽(茶膽即是預先調好的紅茶),加上三花淡奶的組合奉客;各大食肆都有自家混合三款不同斯里蘭卡紅茶的茶膽配方,配搭荷蘭的黑白淡奶,成就了不同性格的港式奶茶,在市場上百花齊放。

港式奶茶之所以成為食客的精神食糧,除了講究原料之餘,更在乎調茶師的經驗、技巧同心思,行內就有「一沖二焗三撞四回溫」的口訣。

首先用攝氏96-98度熱水已經混合好的茶葉,然後把茶膽擱置備用,是為茶。因為茶袋有深度,在茶袋最底部份的茶葉最受熱,出味較快;相反近面的茶葉受熱少,出味較慢;透過茶,將空氣帶入茶葉,令茶葉更出味。回溫即是將撞過的茶擱置15分鐘左右,等面部和底部的茶混和後,倒入已經事前暖好,內有已經倒有三分一淡奶的陶瓷杯,那帶有光澤、琥珀橙啡色、口感細膩、香濃甘甜、奶茶兩者平衡,能夠讓食客再三回味的港式奶茶就預備好。

港式奶茶本來是被認為本土香港人模仿英國貴族文化、滿足平民百姓基本飲食所需的飲品,相信任何人都沒想到,當下世界各地的人都透過這杯茶來了解香港文化。

透過不同的視覺文化媒介,都容易發現有關港式奶茶的足跡。透過觀察呈現香港文化為目標的《奶茶通俗學》漫畫集(The Comix Collection of Milktealogy)跟其行銷海外的相關設計商品可見一斑;更有華人YouTuber製作港式奶茶的教學影片,除了滿足世界各地人民對港式奶茶的好奇,更為海外香港人解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