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解讀>:消費盲點

#16  動靜遊思(2020年6月)

文:李國凡(資深特許公認會計師,新媒體及傳媒碩士,曾於全球第一品牌企業任職預算會計師,以及香港藍籌上市公司任職業務分析經理達十多年,並在香港報章及雜誌撰寫親子理財專欄。)

問:我有點頭痛,你有止痛藥嗎?

答:有,這裡有盒「速效配方」。

問:非常好,我平日也是食「速效配方」。咦?這是一個空盒來的。你還有其他止痛藥嗎?

答:讓我再找一找……找到了。這盒可以嗎?

問:當然不可以,你看到盒上寫著甚麼嗎?

答:止痛藥。

問:不是這幾個字,是「止痛藥」上一行那四個大字。

答:經~痛~配~方。

問:你認為有甚麼問題嗎?

答:我就是認為沒有問題才拿給你。

問:沒有問題?我明明是一個男人,你認為我有月經嗎?你認為我會經痛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頭痛時會食經痛配方嗎?

答:會。

問:為甚麼?

答:你先看一看兩盒藥的成分。

問:速效配方」每粒含有500毫克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 65毫克咖啡因(Caffeine)。「經痛配方」每粒含有500毫克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 65毫克咖啡因(Caffeine),那……那豈不是一模一樣?

答:因此我說會食的理由,就是這個原因。

這是一個常見的消費盲點,有時商家利用不同的包裝或宣傳手法來銷售同一件事物。

首先,這種方法令到消費者誤解自己有選擇,以為在消費過程中選了較佳的東西,從而增加了消費的效益。其次,這種方法令到消費者誤解實際效益,例如以為「經痛配方」相比「速效配方」能夠更有效針對經痛問題。

對於商家來說,利用這種手法如果能夠產生價格差異,提高收益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即使沒有價格差異,如「經痛配方」與「速效配方」的售價一樣,透過包裝提升消費者在誤解下所產生的效益,也有助增加消費衝動。

因此我們在消費之前,應該先了解哪些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從而減少無謂的支出。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財習慣,持之以恆,日積月累,也有助我們加快抵達財務自由的目標。

當然我也不排除同樣的藥品,在加上「經痛配方」的標籤後會有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你不如快點食吧,看看能否消弭你的經痛徵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