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郊行>:從太平山到獅子山

之前篇章我們多探討新界鄉郊點滴,今次興之所至,講講新意思。在此艱難時勢,重拾一下市區之往昔,亦以昔日港人團結不屈的精神,砥礪大家,攜手前行!

 

太平山海拔554公尺,獅子山海拔495公尺,兩山隔著維多利亞港,從太平山走到獅子山也不過十公里而已。因為羅文的名曲「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歡笑多於唏噓。」獅子山,就成了香港的代名詞。獅子山精神,亦是港人以前引以為豪的價值觀。所謂獅子山精神,就是同舟共濟、刻苦耐勞、不屈不撓。這種「同撈同煲」的精神,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基層市民的寫照。所以,獅子山精神也可以說是草根精神。但香港只有一種精神嗎?

 

當然不是!1842年香港開埠,英國人在港島登陸。此後半個世紀裡面,大量英國人湧入香港,香港就以上中下環為核心輻射開去,這個時候在半山至太平山上,建立了維多利亞城。這座城雖然是由洋人建起,但隨著華人的地位慢慢提升,何氏家族、伍氏家族漸漸崛起(現在半山區的大宅甘棠第就是何家先賢何甘棠的大宅)。革命先賢楊衢雲、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伍廷芳,也曾居住在中上環一帶,香港的前一百年就是這些社會精英的世界。

由於上中環位處太平山的延長線上,因此可以說太平山精神就是一種精英主義的精神。這種精神最大的特徴是以自己的能力造福社會,比如何東、伍廷芳等華人領袖,坐擁大量資源,但他們沒有欺壓百姓,反而為當時的百姓爭取最大福利,尤其盡心盡力參與社會建設。二次大戰後,大批華人因為戰禍而避居香港,這個時代最出名的就是所謂「南來文人」,我們所熟悉的金庸、劉以鬯、唐君毅等不同範疇的精英從上海、北京等地逃到香港,然後在這裡開枝散葉。四五十年代就是太平山精神到獅子山精神的轉捩點。

 

太平山精神是站在山頂上俯瞰平民百姓的精神,它不是離地的、物慾的,而是一種為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但是到了四五十年代後,獅子山下聚居的移民大多是在貧困、恐共情緒下走過來的人。梁文道曾說過唐君毅在新亞書院創立早期,老師與學生是借教室上課;晚上拼桌作床。可想而知當年的困頓,再加上當時人均居住環境不佳,不少人聚居木屋、鐵皮屋中。鄰里之間你沒有鹽,就找隔壁三嬸借鹽;三嬸要出門,就把女兒暫托於我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守望相助,共同努力的獅子山下精神。

 

時光一晃進入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過程中,從前南來的文人經過一番耕耘後進入中產階層;戰後第一代的本土香港人亦慢慢成長,他們感受過物質缺乏的艱苦歲月,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就成就了香港人的草根精神。現在從物質富饒的時代回望過去,獅子山下走來的人一步一艱辛,我們在眼望高處之餘,也不要忘卻前人的點滴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