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薪火要相傳 學習能傳承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盧玉苓(教育機構行政總監)

「薪火相傳」是教育下一代的目的,亦是傳承的開始。在家,長輩會把傳統的中國節慶及禮儀口耳相傳,讓後輩學習及秉承;在校,師長則會以各種不同的活動,運用豐富的文字或圖畫來解說,讓學生了解節慶的由來及風俗習慣。

迎接新年的來臨,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會有不同的慶祝活動。無論是老中青、家校社,均有特定的節目。

踏入一月,店鋪率先推廣迎新活動,悉心佈置的場地增添不少節日氣氛。而在家,最早出現的活動當然就是人人添新衣、家家大掃除、貼寫紅揮春等;有的家庭更會自製應節食品如年糕、煎堆、蘿蔔糕、炸油角⋯⋯近年更興起自製甜品如巧克力、曲奇餅、特色小蛋糕等作為賀禮,拜年時向親友傳遞心意。雖然大眾對新年的習俗與禮儀均有所認識,但有時卻流於慣性,再加上新一代喜歡外遊,新年的真正意義已開始淡化。

幸好,學校方面有著不同層次的安排:在知識傳授方面,莫過於在課本上直接傳遞「新年」的本意、習俗及傳承的意義所在。以小一的中文課本為例,便把傳統中國家庭的新年應節活動,以簡潔的文字傳遞了新春的風俗習慣,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初階的認知。

其次,為了令校內不同國籍的學生都能認識到中國新年的特色,小三的英文課本內會把節慶來源及應節食品加以詮釋,令學生對此文化課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至於高小的課本又傳遞了甚麼呢?那就是把新年的習俗與各國的小朋友分享,介紹節日的意義。課文常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如透過書信、電郵等,介紹本地共慶新春及向親友拜年的景象等。

然而,認識新春的文化課題雖已涵蓋三個級別,但卻不夠全面。有些學校會在新年前舉行一些校內活動,例如在視藝科安排學生用毛筆、紅紙寫「揮春」,剪「福」字;在中英文科以「新歲」為題舉行書法或作文比賽。若然學校有「習武班」,舞獅更會成為慶典的一環。除此之外,亦有些學校在春假前一天舉行「華服日」,讓學生穿上鮮艷奪目的唐裝衫褲,充滿節日氣氛之餘,亦可讓學生感受到新春的喜慶。筆者便曾見過有學校以此為題,在校園的操場上拍攝了一張師生穿著華服的高空照,把新年的習俗與氣氛相結合,用作該校的校刊封面呢!

傳承文化,可從生活中的節慶做起,讓小朋友親身感受,從而慢慢喜歡及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