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誌>:一半半的平衡

#14  想像新年(2020年2月)

文:Jacqueline | 圖:受訪者提供

 

人物
小誌

人大了,肩上包袱漸重
生活中想做的事,未必「搵到食」
「搵到食」,又未必樂意做
興趣與現實,如何平衡?
人物小誌,尋找如你如我的小人物
說夢想與麵包的生活小事
未到「成功」
只有前行
陳艮珊(Alice)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畢業展獲得巨年藝廊獎,陶瓷藝術表現卓越。其作品亦被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陳艮珊(Alice)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畢業展獲得巨年藝廊獎,陶瓷藝術表現卓越。其作品亦被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2020年有何新嘗試?「發達!」直截了當,是陳艮珊(Alice)給筆者的印象。打趣問她當真?她又拋下兩字:結婚。愛玩,是筆者對Alice的第二印象。見筆者不以為然,Alice反問:「有問題嗎?我也是人。」發達、成家、置業,新一年的「宏願」,平凡不過。沒有問題,我們也是人。

  教書、造陶。一面工作,一面創作。收入雖不多,但卻為自己留有時間與空間,投入陶藝。能兼顧現實與興趣,相信亦是不少人的憧憬,但有沒有試過失衡?「剛出來工作,薪金不高。工作室的租金、日常開支,家用等,已花去大部分,需要兼職幫補。加上當時還要做作品參展,身心疲累。」回望過去,Alice慶幸:現在,是最好的時候。

調整心態 隨遇而安

  創作上力追完美,面對陶泥在燒製時破裂會崩潰的Alice,坦言過往對自己近乎苛刻:「不論陶泥是在手捏、入窯、出窯,還是運輸階段,我都緊張它會爆會裂,不想它失控於我。整個人處於緊繃狀態,會胃痛、失眠。」不過,工作遇上學生後,有新的體會:「學生有缺點,是否就離棄他們呢?以前我會不猶豫把燒破的陶器推倒重來,但現在我會收集失敗的部分,覺得它們還有可造空間,不捨得丟棄。」

  心態不同了,追求完美的心卻依然未變。陶泥入窯前,Alice仍執著於每一個可控的細節。至於入窯出窯後的種種,現在已能輕鬆面對。在可控的範圍,臻於完美;在不可控的部分,隨遇而安。一次展覽,拍攝團隊意外摔破了Alice的作品,她卻想到讓觀眾在碎粉上創作,加強了作品的互動性。Alice發現,破、裂、爆,原來都可以好好「玩」,甚至慢慢成為她作品的標記。

忠於自己 敢於探索

教書工作面對年輕人,問到有沒有作品適合送給他們時,Alice就拿出一件作品:身上生出長刺的兩人,低頭相擁。有人曾對這件作品非常感興趣,想把它做成大型陶藝作展覽。過程中,對方提出不少修改的意見,Alice都逐一嘗試:長刺拔掉了,成了翅膀;沒有性徵的陶人,區分出性別,還穿上了衣服。最後,合作不了了之。面對意見,可以嘗試,「但仍不要忘記,要忠於自己。」Alice以此經歷提醒自己與學生。

陶造長刺看似尖銳,具攻擊性,但其實很易碎。或許這也是年輕的特質,稜角還未被磨去,粗糙、脆弱、矛盾,但卻真實。「這就是我!我也想給這樣的年輕人一個擁抱。」Alice說完,又點點頭肯定。

看似平衡的生活,又是否如大家所想這般理想?Alice就坦言遇過同行的質疑,認為她並非全心全意投入藝術。另一邊廂,亦要面對家人的期望,由半職轉為收入較高的全職工作。二擇其一,她會怎樣決定?「陶藝對我來說是朋友,工作以外,找朋友聊天交流,這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這應該也是Alice忠於自己的一個選擇。生活,是可以存在多種模式的,只要我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