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誌>:攝影 是你怎樣去看

我用攝影作為自我表達的手段 – 通過攝影,識別我在世界角色中隱藏的品質,
更能從中理解我的真實,並表達我對世界的詮釋。

攝影從來不是說「你看到什麼」,而是「你怎樣看」(It’s not what you see, it’s how you see.)

從事商業攝影超過二十年的我,在開始接觸攝影時,已很堅持向這個方向進發,因為這亦是創意工業的區分。當然﹐攝影在商業層面而言,限制亦很多,包括資金、時間、拍攝環境、商品或服務的理念等等,所以攝影在平面廣告創作上,可能只佔15-50%的功能。但反過來說,藝術攝影更為有趣的是:你能夠100%完全掌握。由構思主題,到用哪類攝影手法,甚至用什麼尺寸展示作品,全部是藝術攝影師的個人決定。

其實說穿了,攝影就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我經常對年輕人說,藝術創作使你最先得益的,不是為討好他人,而是為了解自己。當你得到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時,便要有聆聽與接受別人批評和意見的心,雖則並非每個看法可讓你立即接受,但總有些提議能令你精益求精。

回想起2009年那次展覽——我的首個個人公開展覽,亦是我人生第一次接受多間傳媒採訪。還記得當天的緊張,幸好有蔡曉慧、蘇樺偉和李致和在場壯膽,才不致於失禮街坊。

那次的創作起因,是碰巧好友陳恩能先生(當時的香港運動員經理人)想我為他旗下的運動員拍攝一些時尚照片,我靈機一觸下提議:不如再拍攝一輯另類些,作為我個人收藏,故事就是這樣開始。

但什麼是「另類些」?我開始解構這個想法:首先我年輕時很愛運動,雖然表現不算出色,但亦深深了解一個運動員是經過不停的鍛鍊、調整,加上堅毅的鬥志,成績才有些突破,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突破。再上一層次是運動員內心那股熱紅紅的「火」,所以我作品中的運動員動作較為靜態(並非比賽中的力量形態),配上黑白手法的展示,後期再加上「紅色圓圈」(圓圈是找不到開始和完結)。我想表達的是那些運動員對訓練已習以為常,但內心那道「火」是沒有完結。

在學校的各科目中,我認為體育科是有助訓練年輕人的鬥志。有了鬥志才能向自己目標進發。共勉之。

歡迎讀者與筆者交流

Derek Que

derekquenote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