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風箏青雲誌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又名紙鳶,原來的風箏還會綁上哨子,飛翔之際,其鳴如箏如琴,所以才有了「風箏」的叫法。現在的孩子或許知道風箏,但卻不一定放過風箏,更別說造風箏了。

風箏的造法

在農村,四野空曠,環境條件很適合,所以很多農村孩子都放過風箏。紮風箏也不算什麼技巧,材料就三四樣:紙、竹篾、漿糊、魚絲。農村孩子做個風箏也不簡單,削根竹子成篾片,一長一短,搭個十字綁緊;再拿一根竹篾拉個弓,魚絲頭尾一搭、綁上,做成弓的模樣,然後把弓綁在十字架上,這就成了風箏的骨架。

有了骨架,就得糊紙,農村找張報紙不容易,有時候得用幾張廢紙拼湊,漿糊一般沒有,就用冷飯揉碎糊上,比漿糊還有黏勁。這時候風箏基本成形,就像個菱形,最後剪兩條長紙條黏上做尾巴,綁上魚絲就成了。

小時候以為這就是風箏,也的確能放上天上飛。長大後見識多了,才知道風箏五花八門,眼界大開,有蝴蝶、蜈蚣、蜻蜓、螃蟹、沙燕……甚至還有長達幾十米的龍形風箏。後來讀了曹雪芹的《紅樓夢》,才發現曹氏是個風箏大家,紮、糊、繪、放,數十種技法,寫了本《南鷂北鳶考工志》來,頓時才知道風箏這玩意不簡單,淨是繪圖就不是我能想像的了。

風箏的妙用

在我們眼中,風箏就是玩具,就是做遊戲的媒介,但原來在古代,風箏還曾經是軍事工具,不但作為傳信、偵察之用,到了明朝,甚至用作攜帶炸藥空襲敵軍的武器。後來軍備逐漸進步,風箏才逐漸演變為遊戲之用。不過民間還有「放晦氣」的習俗,做法就是於清明時節,把高飛的風箏斷線,寓意風箏把整年積下的霉氣帶走。

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

魯迅在《風箏》中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每人都有童年,但卻未必每人都擁有過玩具。很多人長大後有能力買回童年玩具,卻找不回童年的回憶和心情。魯迅明白自己差點毀了弟弟的童年,所以成年後心裡內疚不已。我們卻往往認為玩物喪志,千方百計地想阻止孩子玩玩具和做遊戲,卻不知道其中真味,可養孩童青雲之志,如那獵獵長空的紙鳶,與白雲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