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中國活菩薩」——魏特琳(Minnie Vautrin)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除了較集中討論德國、意大利、英國、美國及蘇聯等大國所擔任的重要角色外,更應留意作為亞洲主戰場之一的中國,特別是從1931年在中國東北爆發九一八事變,即展開日本侵華十四年的抗日戰爭。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不久就攻陷了北平地區,天津也迅速淪陷,其後日軍開始攻打中國的經濟重心——上海。日軍在進攻上海期間,亦同時積極準備攻擊當時的首都南京。日軍於1937年8月開始空襲南京,到了12月初已經進軍至中華門外,戰況相當慘烈。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其中一位基督教青年會傳教士費吳生(George Ashmore Fitch,1883-1979)選擇留在當地,根據他的日記提到中國軍人寧願戰死也不願意被日軍捕捉,可見當時中國戰俘下場是非常悽慘。

南京市民面對日軍的暴行,可以說是毫無還擊之力,幸好當時留守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他們主要是在南京的教會、學校、醫院及企業等機構任職,基於人道主義發起成立南京國際安全區,提供沒法離開的南京難民進入非戰鬥區內避難,以救死扶傷為目標,並且保護身處險境的平民百姓。其後,他們組織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負責推動成立和管理安全區,由金陵大學傳教士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1897-1978)擔任主席,在美國駐華大使館、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陵神學院、金陵中學及鼓樓醫院等地成立收容所。

美國基督教女傳教士魏特琳(Minnie Vautrin,1886-1941,中文名字為華群)也是倡議成立南京國際安全區的其中一位重要人士,並且負責管理設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收容所。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除了收容南京難民外,也在收容所內進行不定期的檢查,包括治安、房屋、衛生及大米分發等狀況,以改善難民的困境,令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

魏特琳於二十六歲來華,她的志願是發展中國女子教育,曾出任安徽合肥三育女中校長和金陵女子大學教育系系主任兼教務主任。魏氏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決定留守南京,在出任難民所所長時,積極保護南京婦女,南京人民因而稱譽她為「活菩薩」,以表達對她救活中國婦女的感激之情。當時日本政府拒絕承認安全區,甚至經常明目張膽地入內姦淫婦女,魏特琳一直堅持與日軍對抗,更曾被日軍用槍械、軍刀恐嚇會殺害她。魏氏面對重重的打擊,見証了許多悲劇的發生,致使她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抑鬱的情緒引致嚴重失眠,思想也越來越負面,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最後,她於1941年5月14日,在美國家中自殺身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魏特琳在離世前曾經說過:「如果能再活一次,我還是要為中國人服務,因為中國是我的家」,實在令人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