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玩具的「第二人生」

千禧年後,物質豐富。商場櫥窗裡一件件簇新的玩具,自然吸引著大小朋友的眼球,大家願意花錢擁有,也是可以理解的。加上科技進步,新玩具千奇百趣,在追求更新更潮的同時,亦令舊玩具提早「失寵」。

玩具數量增長速度驚人,如何處理家中玩具,成為很多都市人特別是爸爸媽媽,面對的生活難題。潮流提倡「斷捨離」,指的是「斷絕不需要」、「捨棄多餘」以及「脫離對物件的執著」,但不要以為「乜都丟晒」便可以解決,筆者認為「交贈思」亦同樣重要。

「交」是指「交換玩具」,大部分人面對的情況不是玩具壞了,而是對玩具「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現時很多機構會定期舉辦「玩具交換日」、「以物易物」等活動。透過互換,舊物可以去到不同人的手中,開展它們的另一個故事。

「贈」是指「贈送玩具」,不少人會選擇把「失寵」的玩具直接當垃圾丟棄,但其實可以行多一步。坊間有機構設立「玩具銀行」,回收玩具。將舊玩具整理和清潔後,送至這類機構,轉贈有需要人士,便可令物品循環再用。環保之餘,亦可與人分享快樂。

「思」是指「思考惜物」,有人在購物時不假思索,買下後卻發現不如想像中喜歡,又或發現類似的玩具買太多。最終,這些物品只有囤積在家中暗櫃,而沒有被好好使用。如果再面對相同的情況,不妨為自己定立一個「30天原則」在購買玩具前,先想想「我有沒有類似的玩具?這個玩具我會玩多久?」接下來的三十天,再問自己「如果買了這個玩具,等一下又看到更喜歡的玩具,我會怎麼辦?」到了第三十天,如果還是十分想要它,那才認真考慮購買。

只要我們不以金錢衡量玩具的價值和它帶來的快樂,善用回收的物品,花點心思及創意,把舊物「升級」,讓玩具擁有精彩的「第二人生」。

玩具多屬複合材質,當中包含塑膠、纖維布或金屬,丟棄後的處理方式都是焚化和堆填,而電池經過焚燒後更會釋出有毒物質,造成生態災難。在棄置玩具前,不妨考慮上文提及的一些方法,延續玩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