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誌>:藝術家經驗談之陳海鷹油畫賞析 「中國油畫第一人」——李鐵夫

#13  玩物誌(2019年11月)

文:陳為民校長(香港美術專科學校)

源起:

在中國畫壇,李鐵夫是個響亮的名字,他是「中國油畫第一人」,國際知名畫家,也是與孫中山先生關係密切的革命家。藉2019年12月李鐵夫先生150歲誕辰紀念時刻,我們謹以陳海鷹的油畫《國父孫中山與藝術大師李鐵夫》緬懷。

110年前的12月,孫中山與李鐵夫為推翻滿清的民主革命成立首個北美洲同盟會而在美國奔走活動。1909年12月,同盟會於紐約成立。李鐵夫獲孫先生推舉任支部常任書記。某天工作會議後,兩人於紐約街頭步行,路過一家牛扒店,濃郁的肉香從店內發出,這時分晚餐時間差不多要過,兩人感覺有點餓了,孫中山下意識摸了摸口袋,可惜身無分文,李鐵夫深明其意,即說:「我這裏有哩,進去吧!」這一頓,自然是李鐵夫做東。

華人畫家以孫中山逸事為題材的作品甚少,陳海鷹(1918-2010)(香港出生,祖籍廣東江門)當年隨李鐵夫(1869-1952)(祖籍廣東鶴山)學藝,經常從李鐵夫口中獲知孫中山事跡。一位政治家為革命事業奔波卻空著口袋在街頭餓著肚子,身邊畫家的一句「我這裏有哩」,體現革命同志間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誼,這些精神正正啟發和激勵畫家陳海鷹產生強烈的創作欲,他有感而作此畫。

作品解說:

此畫作以前曾有展出,說明如下:「不以雕琢為工,不以繁瑣稱能,以闊大概括筆觸,豐潤沉著的色彩,刻畫出李鐵夫與孫中山兩人夜遊紐約街上的情景,讓人回味無窮。」

此畫構圖簡樸,兩人的全身像以沉實色調作背景,層層推向深遠,營造了風雲年代的歷史空間。兩位主角在畫面上畧為偏右,塑造畫中兩人剛好路過的刹那,同時凸顯兩人友情的深度。值得一提的是,李鐵夫左手放在接近口袋的地方,就像要向你說:「我這裏有!」畫家幽默的構圖佈局,倍添了畫面情趣。

李鐵夫任紐約同盟會書記時,已經受聘為美國繪畫研究院副教授,同時是美國美術界權威組織「國家設計繪畫學院」的會員,作品價值不菲,他為辛亥革命出錢出力,無條件捐出大批作品支持同盟會經費。李鐵夫在紐約長達40年,革命成功後,繼續留美作畫,直至1930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才回國,1932年在香港生活。

國父孫中山、李鐵夫、陳海鷹淵源深厚——李鐵夫被孫中山譽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而陳海鷹又追隨李鐵夫習藝18年。李鐵夫提及的往事,讓陳海鷹念念不忘!畫面顯現國父孫中山在艱難的日子裏,依然熱愛生活!

李鐵夫是首位往西方習油畫的中國人,比徐悲鴻、林風眠赴法早20多年,在美國隨國際級名畫家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他被譽為「中國油畫第一人」、「中國油畫之父」,留美期間亦參與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他於1952年辭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