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冷眼看中國男子足球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褚珏然(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

「俄羅斯世界盃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其他都去了。」[1]

中國貴為一線體育強國,其男子足球成績一直為人咎病,甚至遭女足拋離,常遭視為「國恥」、調侃的對象。其實中國民眾對足球的關注度很高,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所有比賽中國共錄得4.4億人次觀看,佔全國人口的1/3,而且中國品牌也成為贊助商。在歐洲冠軍聯賽、五大聯賽等賽事中,中國不僅錄得可觀的收視率及網絡關注度,更有不少企業對此等聯賽球隊進行投資,市場潛力巨大。 [2]何解中國足球發展依舊停滯不前?

體制的改革縱然是關鍵所在。2015年中國國務院公佈《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並成立由時任副總理劉延東擔任組長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小組。可惜這個宏大的構想始終脫離不了政府主導的舊毛病。自二戰後,世界特別是歐洲足球的蓬勃發展受惠於自由市場經濟。俱樂部及球迷文化積累,形成龐大的符號消費,且擴展至全球。上述文化於中國發展也有一定水平,但政府若盲目加強控制往往會適得其反,皆因群眾的投入通常是自發性的。政府必須認真調度自身角色,才能使足運發展行穩致遠。[3]

另一方面,選材亦是急須解決的問題。中國足球長期由各級體育部門主導,球員、教練等培訓流於「由上至下」的決策模式,與現代足球講求市場、技術導向選材格格不入,直到近年才出現與外國豪門合作的足球學校。許多家長均認為踢足球難有出頭天,故不讓兒子踏上職業足球之路或轉向其他運動,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張繼科就是典型例子。[4] 球星難以出現,及致最近才出現年屆28歲的武磊在西班牙愛斯賓奴踢球的尷尬局面,前景令人擔憂。有人曾慨嘆十四億人居然也沒有一支走向世界的足球隊,實跟官僚主義未能看清足球發展狀況所致。

最後,引入歸化球員可望為中國足球帶來新氣象。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運輸科技的發展加強人口流動。2014年世界盃奪冠的德國陣中就有不少移民球員,如祖籍波蘭的高路斯(Miroslav Klose)、土耳其的奧斯爾(Mesut Özil)、迦納的謝路美・保定(Jérôme Boateng)等。鄰國日本也曾經選拔三都主、田中鬥莉王等巴西裔球員為國家隊效力。這些球員不但能增強國家隊競爭力,更可以帶來新思維、技術、文化共融等,促成良性競爭及消洱國族差距。中國政府直到今年才首次招攬歸化球員為國足上陣,比排名更低的香港還要遲,實在是作風長期保守所致。[5]

曾經中國發明的「蹴鞠」令我們為成為足球的始祖而自豪,但不能搭上現代足球的高鐵和我們自身抓不緊問題核心有關。國家主席習近平聲言「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中國「足球夢」,似乎還是路漫漫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此句出自中國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播白岩松2018年在俄羅斯世界盃進行採訪時的評價。
[2]歐洲五大聯賽指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西班牙甲級足球聯賽、意大利甲級足球聯賽、德國甲級足球聯賽和法國甲級足球聯賽,它們獲公認為代表著歐洲乃至世界足壇發展的最高水平,商業價值也遠遠領先。中國企業也有注資於這些聯賽的隊伍,如蘇寧集團擁有意大利國際米蘭俱樂部大部份股權。
[3]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足球改革發展小組的主要成員都不是足球員出身,其代表性及對足球運動的理解讓人質疑,如辦公室主任蔡振華是乒乓球世界冠軍及前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
[4]張繼科為史上最快達成乒乓球大滿貫的運動員,其名字取自巴西足球著名中場名宿薛高(Zico)的諧音。
[5]近期中國引進的歸化球員有李可、侯永永、陳佳裕、艾克森(Elkeson)等。當中艾克森是首位巴西裔及非華裔歸化球員,現效力於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