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雖玩猶榮──電競狂熱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Andrew

 

一部手機或一台電腦,不停操作遊戲,在上一代人眼中是「玩物喪志」的遊戲迷,現在已是億萬人的偶像、收入動輒千萬的「職業電競選手」。最近在上海舉辦的電子競技比賽,總獎金高達3358萬美元,冠軍更可獨得1503萬美元。而且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上試行的六項電子遊戲競技,更會在2022年杭州亞運成為正式競技項目,可見電競熱潮正加速升溫。

隨著上網速度加快、手機和電腦規格提高,手機遊戲及電腦線上遊戲逐漸普及,連同直播平台的崛起,亦令遊戲開發商開始轉型,他們為熱門電子遊戲舉辦大型比賽,由職業評述員講解「戰況」,衍生更多的觀眾。全球知名的遊戲直播平台每月有300萬個遊戲影片,歷年總觀看人次高達4000億。龐大的觀眾群和「遊戲迷」令電競成為贊助商、廣告商和傳媒的新寵兒。中國、美國和韓國作為電競強國,更會組織公司隊伍、開辦電競課程,職業遊戲玩家就像演藝名人、運動球星一樣,受到尊敬,多數民眾都以國家位居電競賽事領導地位而自豪,而舉辦的電競活動,仿如電競界的奧運會。

發展趨勢來看,多數都認為電競產業方興未艾,未來全球相關市場潛力巨大,賽事或相關商業競爭只會更為激烈。香港整體電競環境開始起步,但社會仍受「打機無出息」觀念限制,只有透過產業界、政府、學術界攜手合作,以建立完整電競「產業鏈」為目標,在新時代創造新的產業支柱。

玩物明志?

由於職業生涯短,收入不穩定,訓練時間長,能在電競界中成功的人士並不多,更多人只能鎩羽而歸。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在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中,決定將遊戲成癮定名為「遊戲失調症」(Gaming Disorder),正式列為精神疾病。最近,一部電影《挑戰者1號》以電競為題,講述不久未來,全人類沈迷電子遊戲世界裡,一同逃避現實,真實世界一團糟。電影探討「玩家」藉電競追尋的是快樂與榮耀,還是失望與墜落?

小知識

電子競技是指使用電子遊戲作比賽的體育項目。電競會利用電子設備作為運動器具,進行人類之間策略、反應和智力的比拼,電子設備包括電腦、遊戲主機、街機、手機等去比賽,遊戲的類型亦可分為卡牌、即時戰略與第一人稱射擊等。電競產業鏈主要由上游的內容生產、電子競技設備生產,中游的賽事運營、媒體宣傳,以及下游的直播平台、對戰平台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