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築印>:「桃園結義」廟中尋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自從港珠澳大橋通車以來,大家於假日也愛前往大灣區走走看看,2月份筆者曾跟隨資深掌故歷史專家蘇萬興先生考察珠海及順德景點。當中順德西山廟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西山廟位於順德大良鎮鳳凰山麓,又稱關帝廟,祀三國時期關羽、關平、周倉諸神像。相傳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現存建築是清光緒二十一年重修,佔地廣闊,環境十分清幽,也見不少善信前來拜祭。

該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以《三國演義》故事為題材的石灣陶塑裝飾,正脊前後面均通飾陶塑雙面組畫,包括有關羽夜讀《春秋》(第27回)、劉備訪水鏡先生(第35回)、劉關張三顧草廬(第37回)、關羽納關平為義子(第28回)、卧牛山收周倉(第28回)五個故事。走入廟內更有「桃園結義」(第1回)、「三英戰呂布」(第5回)、「千里走單騎」(千里送嫂)(第25-28回)及「單刀赴會」(第66回)四幅較大型的石灣陶塑,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如果回頭看看本地廟宇,以奉祀關羽及張飛為主神,甚至奉祀天后、北帝為主神的廟宇,也可找到以「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及「千里走單騎」為題材的彩繪畫或雕刻裝飾,本文先集中說說「桃園結義」故事。

先看看西山廟「桃園結義」石灣陶塑的內容:
背景方面:有數株桃花在旁,上有「桃園」二字。
人物特徵方面:劉備耳垂及肩、關羽紅臉長髯、張飛圓面虬髯。
三人情態方面:三人圍桌而坐,似在把酒交談,劉備居中,雙手交疊;關羽右手持杯,左手捋着長髯;而張飛左手持杯。
佈置方面:結義時的菜餚相當豐富,桌上有雞、魚及其他肉類。

本地以「桃園結義」故事為裝飾的廟宇,通常以彩繪畫及雕刻(木雕及磚雕)為主,其美觀性當然不能媲美西山廟的石灣陶塑藝術,但其多樣性及簡樸的雕刻亦具有可觀性呢!

現略略交代《三國演義》「桃園結義」的故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幽州太守四處發佈文告,招兵買馬。劉備看了榜文,長嘆不止,忽聽背後有人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思為國出力,在這裏嘆甚麼氣?」此是張飛的話語。劉備回視說話人,二人因此而認識。及後到村店中飲酒,商討招兵買馬,共創大業之事,劉備聽了非常高興。這時門外突然來了關羽,劉備邀他同坐,三人各自抒發自己的志向,談得十分投機,張飛於是提議三人於自家莊後的桃園結義為兄弟。

三人只相識約一餐茶的時間便提出結義,為現代人所不瞭解,在羅貫中筆下,劉備似乎被對方「形貌異常」所吸引。劉備視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則有結交之意;劉備見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則邀他於店內同坐。當然劉備的長相也頗奇特:「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如果劉關張三人現在走在街上,他們的奇異長相,一定被大家拍攝下來,然後於網上瘋傳,成為一時的網紅呢!

另一值得談談的是「桃園結義」的確花費不少,書中提及「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複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一切費用當然由「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的張飛支付吧!(時劉備家貧,販屨(麻鞋)織席為業,而關羽打算入城去投軍,似乎他正在待業呢!)以漢代的物價計算,他們結義時有烏牛白馬為祭禮,更廣邀三百餘人飲酒,所花的費用足以購得良田、豪宅的呢!

「桃園結義」故事之所以成為不少廟宇的題材,當然與其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忠義誓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有關,對來拜祭的善信們起教化的作用,三人的誓詞也奠定了《三國演義》「忠義」的主題:「上報國家」指「忠」,「下安黎庶」指「義」,而誓詞的最後是「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如欲了解更多本文內容,請參閱今期頁30至頁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