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中國歷史上的體育運動

#12  力競古今(2019年9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中國體育的發展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包括武術射藝、摔跤角力、田徑舉重、賽馬御術等;此外,還有各種球類運動、冰雪運動和水上運動,以及一些用作保健養生或休閒消遣的健身項目。從古時發展到隋唐時期,由於重視軍事和科舉(武舉)制度,體育活動因而得以蓬勃發展,元代尚武的精神也推動了民間重視體育的風氣。直到明清時期,民間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與日俱增,體育運動的技術也不斷提昇。

自晩清以降,隨着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傳統中國體育活動也逐漸走向現代化發展。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基督教青年會舉辦了多項運動會和體育比賽活動,例如早於1910年在南京舉辦中國第一次全國運動會,吸引了一百四十多名運動員參與,比賽項目包括田徑、足球、籃球和網球等。此外,由菲律賓、中國和日本於1913年在菲律賓舉辦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不少中國運動員為了此項國際體育盛事努力備戰,角逐殊榮。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則於1915年在上海舉辦,中國運動員屢創佳績,分別榮獲游泳、排球及足球三項冠軍,成績卓越。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後,於1919年10月通過《改革學校體育案》,率先把體育課的內容從兵操改為以普通體操、田徑、球類及遊戲活動為主。再於1923年,正式把學校的「體操課」改名為「體育科」。民國時期,隨着女子教育的開展,校內的女生開始接觸不同類型的體育運動,例如一些較為普遍的球類運動(排球、籃球、捧球)及舞蹈等,但是能夠參與的項目相比男生仍然較少,男生的體育活動以足球、網球、拳擊及欖球等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吳貽芳(1893-1985)在金陵女子大學執掌校政期間,重視「增強學生體質」,德智體群四育並重,對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發展有重要的貢獻。金女大重視體育課及課外體育活動,規定本科四年體育課均為必修課,規定大學一、二年級每星期有四節體育課,三、四年級每星期有兩節體育課。此外,還舉辦了各種戶外運動表演、運動會、室內運動會、球類比賽及民間舞蹈表演等活動。近代女子大學除了著重知識外,也注重體格外觀,在個人姿勢比賽中選出最佳姿勢小姐,以塑造女子高雅氣質,極具特色。因而新中國女性不但才華出眾,她們的言談舉止、氣質和生活習慣也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延伸閱讀:
• 郭希汾編著:《中國體育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 高翠編著:《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強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 崔樂泉編著:《圖說中國古代體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 孟歡歡、王鵬:〈吳貽芳女子體育思想管窺〉,《教育評論》5期(2011),頁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