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穩打穩紮的築棚技術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kathy

 

築棚技術的鼻祖

《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搆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傳說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是受雀鳥在樹上築巢的啟發,於是收集樹枝和藤枝在樹幹上建造房子;既可遮風擋雨,也可防禦猛獸侵襲。這種由穴居開創了巢居的文明,反映出祖先的生活智慧及創造力。

築棚俗稱搭棚,這是一種集力學和工程學於一身的技術,而且不用一釘一鉚。平日,最常見是用於樓宇的建設。在一些傳統節日裏,如神功戲或民間的慶祝活動,都會用上築棚。不說不知,原來築棚的竹枝也非常講究,常用的竹枝俗稱「茅竹」,均要生長三年才有足夠粗度作搭棚之用。加上竹枝柔韌性高,就是遇上竹棚倒塌,相對用金屬架所造成的傷害性較低,而且便宜得多。

一個建築用的棚架,直杆或立杆稱為「針」,橫杆稱為「軒」或「牽」,而斜杆則稱為「倡」;以前用竹笏捆綁竹枝,現在則用尼龍篾固定。在香港常見的棚架分雙行竹棚架、外伸桁架式竹棚架和招牌竹棚架。因應不同工作需要,以上三種築棚,各有妙用:

  • 雙行竹棚架:這是在距離樓宇外牆約250毫米搭建內棚,稱為「批盪架」;內棚與外棚約隔600毫米,稱為「排柵」,中間就是工作平台。約棚架高度超逾15米就必須由設計工程師設計。
  • 外伸桁架式竹棚架:這種稱為「懸空棚」或「吊棚」的棚架,高度一般低於6米,多用作維修外牆或維理排水管。
  • 招牌竹棚架:顧名思義這種是用於安裝及維修廣告招牌的棚架,因安裝招牌有一定高度,所以屬懸臂式結構,但有長度與高度的限制。

此外,戲棚是為做神功戲或慶祝活動而搭建的立體棚架,因應不同用途會搭建舞台和觀眾席,當中設有樓梯及棚面(即樂隊演出位置)。戲棚除了用作天后誕、盂蘭節、太平清醮等神功戲外,廣東、澳門和香港等會在戲棚表演粵劇、潮劇、木偶戲等傳統的民間娛樂。

築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建築智慧和創造力,快捷省時,而且美觀耐用。時至今日,築棚這種中國傳統的建築技術,更成為一種藝術。2000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由香港建築師嚴迅奇設計並由數名搭棚師傅搭建而成的「竹亭」,既是大會的主要表演場地之一,也為「文化節」添上特色,表現出獨特的港式建築風格,後來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獎項的殊榮。

築棚結構嚴密,穩打穩紮。戲棚搭建技藝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得以保存下來。搭棚師傅「以心為圖,以眼為尺」,衍生出無數獨一無二的建築工藝。冀盼築棚的技術得以承傳,在建築工藝與傳統文化上再締結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