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築建未來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姚晴

縱觀世界各國過去數百年,沿海地域憑藉先天優勢出落出一座又一座世界重心城市。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澳洲悉尼、中國香港等等不勝枚舉。每座繁華的都市都無不擁有舉世聞名的建築地標,紐約帝國大廈、倫敦塔橋、東京鐵塔、悉尼歌劇院、上海東方明珠、香港中銀大廈等等。這些建築各自憑藉其獨特的外型設計、歷史任務以及象徵意義,注定會名留史冊的,如果說在不出數百年內這些現代歷史建築乃至這些世界重心城市將真正成為歷史,永遠沉睡在一片汪洋之中,我們準備好了嗎?

環顧過去十年,世界各地摩天大廈繼續延伸,爭相刷新世界建築高度紀錄,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綠色建材興起,木建高樓開始風行,而繼當今世界最高的木建築竣工——樓高18層的挪威米約薩塔,東京正準備興建一座樓高70層的木建塔樓,倫敦亦加入戰局,正計劃築建一座樓高80層的橡木塔,力爭高下,勢與天比高。高樓也許能夠緩解人煙稠密的都市釋放空間,綠色建材亦有助減少建築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然而改變建築的建材或形態,只是在減低建設自身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不足以承載我們走到未來。

近年世界科技巨擎的總部相繼落成,為我們揭示如何把環保落實到一磚一瓦並延伸到日常之上。其中蘋果公司位於美國加州的蘋果園區,採環形飛船態,大量使用玻璃建材以增加自然採光、以自然通風的建構大幅減少對空調的依賴、在建築頂端大面積鋪設太陽能板足夠供給整個園區百分之七十五的用電量,其餘部分則靠燃料電池補給,務求盡可能依賴可再生能源。然而儘管未來我們有望依仗科技逐漸普及能源自給的建構,不足以彌補人類長久以來對地球造成的透支亦來不及逆轉我們即將面臨的危機。

根據歐洲地球科學聯盟去年發表的報告,依現行趨勢發展,2035年氣候變化問題將越過不可逆轉的臨界點,達至無法修復的境地。海邊城市將首當其衝面臨全面淹沒的危機,建築的高度或美感在洪水之下都將必蕩然無存。如若我們這一刻仍無法正視氣候變化並協力築建足以逆轉氣候的環境,也該是時候開始為人類應對自然的反噬建構容身之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