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臺南日治時期建築略述

#11  築類旁通(2019年7月)

文:褚珏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四年級生)

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即遭割讓,直到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為止。綜觀五十年來日本以殖民者身份自居,然其管治實有效促使臺灣的現代化,當中在建築方面可見一斑。這些建築類型由日本傳入,除有明治維新起風行的西洋建築,還有日式傳統建築及其他式樣存在。筆者先前到此等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臺南市旅遊,故欲與看倌分享有關見聞。

走進臺南的大街小巷,你不難發現許多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皆是具備強烈的日式西洋風格,同時符合現代都市發展。例如今國立臺灣文學館的原臺南州廳廳舍既有歐洲馬薩式建築風格屋頂,又於大門口建造典雅的歐日融合圓柱。有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建築之一美譽,現為司法博物館的原臺灣臺南地方法院結構也是雷同。兩者均是透過雄偉嚴肅之西方式樣,塑造政治權威及時代感。

另外,日治時期官方也利用機關大樓的建造,把科學研究帶進寶島,例如原臺南測候所則是通過氣象觀測掌握臺灣經濟與民生,以制定政策。由於建築結構以白色圓塔配合灰色大煙囪管及特殊的18等分放射狀屋頂,在當地俗稱「胡椒管」,並擁有地震儀、天文觀測望遠鏡等其時先進的器材。測候所雖然不再使用,遊客仍可透過參觀找尋歷史的足跡。

在日治時期,臺南市為臺南州的行政中心,為臺灣南部的重鎮,故日本傳統文化亦隨之傳入。現為臺南忠義國小禮堂的武德殿是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發揚武士道精神,提倡皇民軍事化教育的地方。內裏有神殿和劍道場,有時成為市內儀式活動的場所。此殿是全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日式傳統神殿建築,至今仍在使用作禮堂及教授劍道,繼續延續崇尚武德的健身精神,可謂絕無僅有。

隨著明治維新後近代消費文化興起,日本百貨公司乘時而起,並引進至臺灣。1932年開幕,俗稱「五層樓仔」的林百貨即是代表。它是有六層的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為當時臺南的第一高樓。配有電梯、鐵捲門等當時少見的現代化設備,使它成為臺南市的象徵。林百貨亦是臺灣唯一設有日式神社的百貨公司,充分反映日本近代「和魂洋才」的獨特發展模式。現時百貨公司在2014年起以「文創百貨」模式運作。

日治時期於臺南建成的上述建築,無疑為福爾摩沙寫下獨特的一頁。縱使有人質疑保留上述建築是否鼓吹「戀殖」,然建築的用途始終是關鍵。我們看到臺南市如今能夠把這些建築有效活化,使歷史活在人們心中,亦符合市政府打造宜居樂活城市的理念。這種敢於創新,包容多元文化的胸襟,值得香港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