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旗袍的傳統與創新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姜曼沁(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學生)

旗袍背後的歷史文化

說到旗袍,教人想起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穿著旗袍的倩影。旗袍,乃女人的專利?非也。它原意是指「旗人之袍」,是滿族旗人服裝。旗袍經歷時代興衰,蘊藏著深厚歷史意義。筆者就來探尋旗袍背後的歷史文化以及香港當今旗袍發展的現況。
話說清兵入關後,推剃髮易服,從此滿式服飾成為漢族成年男性服裝主流。清前期旗人女裝與男裝頗為接近,皆為低領窄袖的合身長袍,具騎射民族的特色,後來受到漢族服飾的影響,其袖口與袍身逐漸加寬成為筒狀,至晚清咸豐年間,採用大量鑲滾邊飾,這就是當今旗袍的雛形。

旗袍隨著時代而變革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滿清政權,服飾隨著時代而變革。傳統旗袍受到西方文化衝擊,崇尚自然風氣,使旗袍簡化,風格趨簡潔、素雅。20年代中期,服裝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時興「文明新裝」,即流行一種「上為短襖,下配黑色長裙」的風格,旗袍樣式簡單,只在衣緣上點綴細微的花邊作為裝飾。到20年代末,其漸趨色彩絢麗,面料柔滑,印有海棠花、梅花等;下裙由長裙變為短裙,剪裁更為簡潔。同時,上海作為中國開放口岸,匯聚了各種文化,不斷改良旗袍的樣式,使之成為了新式旗袍的發源地。旗袍注入了西式服裝特色,包括運用了西式的剪裁法及歐美配件如拉鎖、墊肩等,因而被人們稱為「海派旗袍」,成為了30年代的主流,使得中國擁有了具有現實意義上的時裝。40年代,由於戰爭連年,旗袍更趨於簡潔、實用。為節省布料,其衣領變低,甚至直接去掉;衣擺和衣袖大大縮短,沒有複雜的裝飾,崇尚淡雅樸素。

中國傳統服飾帶到世界舞台

戰爭結束後,舊上海的奢華風捲土重來,旗袍採用蕾絲、花邊等作為裝飾,並借披肩、西式帽子等來搭配,逐漸向現代化、時裝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旗袍在內地走向衰微,但在香港卻沒有中斷。中學女生的校服(又稱長衫)就是其中的延續。當時許多上海手藝者來到香港謀生,其精細的做工和良好的服務,令「上海裁縫」在香港聲名鵲起,旗袍訂製蓬勃發展起來。

說到香港第一間,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美華旗袍座落於上環。店鋪掌櫃簡漢榮師傅是店裡的第三代掌櫃,見證了上世紀中葉港人穿著旗袍的黃金時代。然而,香港的年輕一代正在努力實踐著簡師傅的願望。譚燕玉(Vivienne Tam)將旗袍的元素納入時裝設計,亦融入了的士、霓虹燈等香港情懷的圖案,把中國傳統服飾帶到世界舞台,讓世人瞭解中國及香港;為人熟悉的還有鄧永鏘於香港創立的「上海灘」、台灣的王陳彩霞創辦的「夏姿陳」(SHIATZY CHE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