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饒宗頤文化館拾趣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LOKK(編委)

「古為今用、全民共享」

饒宗頤文化館是逾百年歷史的建築群,前身是荔枝角醫院,佔地三萬二千平方米。1996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2012年活化為「饒宗頤文化館─香港文化傳承中心」。她代表着對享負盛名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尊崇,秉承「文化傳承」的理念。饒宗頤文化館豐富了市民的集體回憶和文化生活內涵,亦為文物保育工作開創了「古為今用、全民共享」的道路。

饒宗頤教授學富五車,他集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及書畫家於一身,在藝術和書法方面造詣尤深。他的書法植根於古文字,以草、隷、篆等書體最得心應手。他的書法,技法豐富,自成一家,被稱為「饒體」。饒教授與已故大儒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藝術平台、文化砥勵

饒宗頤文化館分為上、中、下三區,下區為保育館與藝術館,結合了自然環境、文化和保育的元素。保育館主要介紹前荔枝角醫院百年的歷史,而藝術館主要展出饒宗頤教授的繪畫、書法及學術成就。在藝術館最當眼處,展示了四幅由饒教授捐給文化館的鎮館之寶「荷花四屏」,旁邊有一副以馬王堆隸體寫成出自蘇軾的四言聯:「去無作相,住亦隨緣」,是非常珍貴的墨寶。藝術館還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還設有免費導賞。這裡提供一個藝術及文化的平台,同時與海內外文化團體合作舉辦活動,推廣中華文化。

學習經歷 、悠閒生活

步出藝術館就是一個荷花池,遠處矗立了饒宗頤教授的銅像,令人肅然起敬。饒宗頤文化館的中區是幾座展覽館,今期有以「活字生香」為題的漢字文化體驗展覽,展出各種與漢字相關的理念和哲學,而且包羅萬有;既包含中國文化的精髓,又與生活息息相關,可謂雙得益彰。展覽自展出以來,吸引不少學校及團體前來參觀和DIY立體書,寓學習於娛樂,是為學生們提供不同學習經歷的好去處。展覽中最吸引筆者駐足欣賞的是饒有趣味的合體字。原來合體字早於秦漢時出現,現在多表達祥瑞或與財富有關。

看罷,再往中區走一走。那裡設有演藝廳、活動室、藝術工房等,甚至有餐廳及茗茶室。中庭更是一個全天候可舉行户外活動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上區環境幽靜,草木青葱。這裡開設了一所「翠雅山房」的文化旅館,館內中式陳設,高雅而不俗套,更顯悠閒恬靜。

花葉扶疏、花影重重

每年春天是宮粉羊蹄甲的花期,饒宗頤文化館花葉扶疏、花影重重,彷彿就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水彩畫,恬靜中帶點生氣,不難令人萌生「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掃不開」的感覺。饒宗頤文化館確實是市區一處集文化與休閒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