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從風物志閱讀香港歷史

#10  走進文創天地(2019年5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自香港回歸後,區議會投放了不少資源,以珍貴的歷史檔案和文獻為主軸,配合實地考察及口述歷史訪問,透過出版風物志來保存極具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如以港島區的風物志為例,凸顯該區歷史古蹟的價值,有助開拓教育推廣活動。

  • 中西區:《香港中西區風物志》(2011年修訂版,400頁)介紹著名風光,如「旗山星火」(太平山)、「仙橋霧鎖」(盧吉道天橋)、「青洲落照」(青洲)、「飛車絶壁」(半山和山頂區道路)、「升旗落日」(太平山)及「飛橋夜瞰」(盧吉道天橋)等,景色天然優美,吸引中外遊人。此外,該書突出中西區與辛亥革命具有密切關係的史蹟,包括中山紀念公園、孫中山史蹟徑、孫中山紀念館和百子里公園等,有助瞭解香港與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意義重大。

  • 灣仔區:除了《灣仔區古蹟與掌故》(1992年,64頁)、《灣仔節舊貌展新姿》(2002年,132頁)和《灣仔千禧年特刊》(2002年1月再版,頁89)外,較近期出版的《文化.地方.人情──灣仔風物誌》(2010年,頁113),著重介紹灣仔舊區和活化後的建築特色,最受關注的是和昌大押,已成為該區獨特的歷史文化地標。書中又介紹該區的歷史古蹟,包括北帝廟、舊灣仔郵政局、藍屋、船街18號的唐樓群、南固臺及舊灣仔警署等,顯現出獨有的歷史文化痕跡。

  • 南區:《南區風物志》(2009新修版,178頁)強調南區漁業盛衰及古村源流的獨特性,並從政府、民用、教育、宗教信仰、名勝、水塘、文物、石碑及考古遺址等,重點介紹該區歷史名勝,包括古樸的建築物、歷史悠久的廟宇、富有西方色彩的修道院和古堡等。此外,對於自然風光「南區八景」亦有具體的描述,計有「赤柱朝曦」、「鴨洲帆影」(鴨脷洲)、「扶林曲徑」(薄扶林)、「浪灣水軟」(大浪灣)、「石排煙雨」(石排灣)、「淺水丹花」(淺水灣)、「石澳風濤」及鰲洋甘瀑(華富村和薄扶林附近的山溪瀑布),景色瑰麗,令人陶醉。就傳統習俗而言,更重點介紹薄扶林村舞火龍、盂蘭勝會、香港仔和赤柱龍舟競渡,不但凸顯傳統民俗文化,而且呈現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 東區:《東區風物志:集體記憶社區情》(2003,190頁)特別介紹了三十多項歷史名勝古蹟,除了政府和民間建築外,以軍事建築和宗教建築最受著視。此外,特設專章闡述該區的民生風俗、街名典故、風物掌故、著名地標、地區傳聞和傳說等,人事情懷具備。書中更介紹區內博物館,如羅屋民俗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和香港電影資料館,也重點介紹「鯉魚門炮台古蹟徑」及「東區文化旅遊路線」,暢遊天后、炮台山、北角、鰂魚涌、太古、西灣河、筲箕灣和柴灣等,各地自成一格,別具情懷。

總括而言,香港地區風物志的內容豐富,圖文並茂,中西薈萃,史實與趣味並重。香港旅遊業發展蓬勃,除了購物和美食以外,不少香港風物志也推廣歷史文化旅遊路線,包括中外古蹟與建築、廟宇、祠堂、村落、博物館和自然風光,有助促進地區歷史文化旅遊的長遠發展。此外,現時有些景物已有不少變化,須要在再版時跟進陳述。由於篇幅所限,以上只可舉例說明之,期望日後有機會再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