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

#9  STEAM(2019年3月)

文:張明行(文字工作者)

近年,能使用非人類語言對話的機械人出現,引起人類的擔憂,話題甚囂塵土;去年有基因編輯雙胞胎女嬰出生並終生對愛滋病免疫,掀起了科學家的道德和人類的未來是否面臨沒頂之災的討論。一時之間,人人自危!

筆者最近回港探親,剛好遇上「創協盃(CTEA CUP)創意科技機械人大賽」,好讓筆者與來自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北京及上海等地的未來青少年科學家面對面交流。

內地參賽隊伍介紹自己的作品時態度自信大方。有一支由廣東惠陽的兩位小學生組成的隊伍,其作品是會跟著客人走動的一輛超市手推車,還會收費和裝卸。由於比賽場地採用磁磚地板,路面凹凸不平,阻礙了自動運行的手推車前進,但同學仍不慌不忙,不停調整電動裝置直到成功運行,整個過程只是花了大概2分鐘,難得他們面不改容。

而香港隊伍以環保節能裝置為主題,即家居電器定時及遠程遙控開關、提醒電腦使用者要注意眼睛和屏幕的距離和限時操作等。筆者觀察到有些學生身經百戰的樣子,說明他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參賽。據知近年來香港的學校也舉辦類似的比賽,有些賽事甚至擴展到亞洲地區。

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個項目:一是機械人舞蹈賽。有隊伍的機械人在一首內地流行曲《苦行僧》歌聲下靈活地跳起了合節奏的舞步,隊員對筆者說:「選題的主要目的是覺得目前人為的食物衛生環境日益變差,而且呈現失控,老百姓無力改變,唯有以無奈的心態苦苦面對,恰如苦行僧般的人生哲學。」

其次是機械人對抗比賽。雙方利用帶輪子的機械人把對方的機械人推下台。其中一台在第一回合贏得漂亮,一下子就把對方推了下去,並自動轉圈歡呼。可是,在第二回合,它卻在未完全把對方推下台的情況下便開始歡呼,結果使自己也陷於與對手一樣的半天吊狀態!這全是得意忘形的結果,恐怕設計者要檢討自己的心態及設計方向了。

比賽完畢,筆者遇到了那位因錯過點名而失去參賽資格的學生之老師,於是上前問及事情的結果。老師說人生有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可以影響一生的挫折,但不一定都是壞事,有時候甚至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