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手記>:「北」亦樂乎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李泳榆(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榮譽學士二年級)

在中學的時候十分喜歡閱讀內地作家的著作,例如魯迅、豐子愷、余華和林海音等等的作家,在作品之中不少都圍繞著北平的生活瑣事,而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季羨林——季老先生。他是一位很優秀的語言學學者,而在他的著作如《季羨林談佛》、《季羨林談人生》與《牛棚雜憶》,有不少都有談及在北京大學的生活,自此我便想到北京去遊走歷代文人行過的路,更希望能到北大學習。在大一的時候,學校給予了我們在暑假到北大交流的機會,我二話不說便立刻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灰暗、朦朧的天氣便是北京迎接我們的姿態。七月初的北京只有毛毛細雨,還記得當天第一日到達北京大學四十五號大樓宿舍,不敢想像自己竟要在這裡生活一個半月!那裡的宿舍沒有電梯,我們自己將笨重的行李搬上六樓;那裡的宿舍沒有軟綿綿的床鋪,只有一張薄墊;那裡的宿舍最讓我崩潰的便是洗手間—只有蹲廁和在十一點後便沒有熱水的澡堂。初到北京之時,種種的差異令我難以習慣和接受,更有想直接買機票回港的衝動,現在回想,是不是我們習慣了享受舒適的生活,將不少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

每天的早課八時便開始,宿舍與教學大樓的距離很遠,即便如此,但是同學們十分準時便到達課室,等待老師的授課。我在北大選讀了「三禮」的課程,我還記得張老師抽了一堂課的時間出來,帶我們遊歷校園,當天走過了未名湖、勺園、農園等等的地方,數到最令我深刻的便是踏進中文系的亭園。身為一個中文人,能夠去到北大的中文系,可謂完成了我其中一個夢想!而我認為我們與北大學生有一個頗大的分別,便是他們會很主動、積極地向老師同學請教,願意去做班代表,但反而香港的學生會逃避問題、不肯去承擔,我認為這是我們需要向他們學習的地方。

而每天上課後,最期待便是午飯的時光。我們喜歡到北大中的飯堂吃飯,當中最常光顧的是第五食堂與農園。飯堂內的菜色任君選擇,如兩塊錢的煎蛋餅、三塊錢一大碗的餃子、四塊錢的炸醬麵等,只需十塊錢,便可享用兩餸飯、綠豆沙與西瓜,每一頓都將我的肚子填得飽飽的。有時候會去離學校很近的中關村吃飯,那裡更有電影院和商場,成為我下課後的休閒時光。

回想起在燕園中的點滴,真是令我懷念!我不會忘記踏著單車遊走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這是屬於一個人的時光,讓我去學習如何跟自己相處,成為更好更獨立的人。真希望我能再次以學生的身分到北大學習,我會朝着這個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