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抗戰前後南來香港的中國音樂家——韋瀚章(1906-1993)和林聲翕(1914-1991)

#8  樂在樂中(2019年1月)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韋瀚章(1906-1993)和林聲翕(1914-1991)是二十世紀著名的中國音樂家,他們在中國的教會學校成長,也深受中國文化的薰陶,擅長作曲、填詞,成就卓越。韋氏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文學系,該校是中國十三所基督教大學之一,他於抗戰後曾出任校長秘書。林氏則畢業於基督教廣州美華中學,並在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高等院校──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今上海音樂學院)進修,認識了當時的註冊主任韋瀚章。

林聲翕早於三十年代末來港,除了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任職外,也出任香港商務印書館合唱團指揮,此時的韋瀚章也正好在印書館內擔任編輯一職。香港淪陷期間,林氏獲聘為中國首個國家資助的歐洲管弦樂團──重慶中華交響樂團的指揮,並在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院任教,奠定他在中國樂壇的發展,香港電影音樂大師綦湘棠(1919-2007)和香港知名聲樂歌唱家費明儀(1931-2017)也是他的學生。

韋、林二人志同道合,譜寫了大量中國藝術歌曲,包括獨唱曲、合唱曲、管弦樂曲及聯篇歌曲,還有不少電影歌曲和校歌等,深受歡迎,傳唱極廣。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們來港避亂,此時的作品充滿強烈的民族情感,首次合作的作品《白雲故鄉》(1938)激情澎湃,不但在香港流行,還在國內流傳,更於1993年入選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從中國內地南來香港的文化名人絡繹不絕,韋瀚章和林聲翕則致力於開拓香港的音樂教育,在港定居四十多年,對後學循循善誘。韋氏曾在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私立音樂院校──基督教中國聖樂院(今香港音樂專科學校)出任教務長和校監,並兼教中國歌詞寫作。林氏亦在樂院教授音樂理論和音樂史,他於1956年組織香港首創全由華人組成的管弦樂團──華南管弦樂團,親任樂團團長和指揮。林氏也曾在香港聯合書院、香港德明書院音樂系、清華書院音樂系、香港音樂專科學校和香港嶺南書院音樂系任教。

此外,韋瀚章於1951年在港主編由中國聖樂院創辦的《樂友》月刊,成為香港具代表性的本地音樂雜誌。林聲翕也曾創辦和主編《音樂藝術》月刊,他們在香港華南管弦樂團裡合編《初中音樂》六冊(1957-1959),發展本地音樂教育藍圖,貢獻尤重。林氏於1973年參與創辦亞洲作曲家同盟香港分會(今香港作曲家聯會),再於1977年籌組香港第一所為本地作曲家、作詞家維護版權利益之世界性組織──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被視為重要的開路先鋒。同年香港音樂事務統籌處(今音樂事務處)成立,林氏擔任規劃、選拔籌辦人員等領導工作,也出任香港中樂團的名譽顧問。

韋瀚章和林聲翕的音樂造詣非凡,但在他們的辛勤開墾,能突破環境局限。韋氏的國學根柢深厚,具有文人優雅風範,自謙「野草詞人」,不但創造了「歌詞」這一名詞,也率先創造全新的中文翻譯音樂名詞──「清唱劇」,更創作了近代中國音樂史上首部清唱劇《長恨歌》(1932年)。林聲翕亦愛好中國古典文學,是一位演奏、作曲、指揮、著述和演講的音樂全才,林氏其後參與創作《〈長恨歌〉補遺》三章(1972年),成就它在中國藝術歌曲創作史上的地位。

韋瀚章是中國第一代現代歌曲創作的歌詞大師,林聲翕先主修鋼琴,後轉為理論作曲和指揮專業,成為全面的作曲家,奠定了他們在香港音樂的領導地位。他們永不言休,分別於七十五歲及六十七歲之高齡獲香港市政局中樂團的邀請,合作創作香港首部大型民族歌劇──《易水送別》(1981年),標誌著香港歌劇的開創發展。他們一生與音樂結緣,著作等身,在學術上互相鼓勵,同獲第二屆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音樂成就大獎(1998年),為香港音樂藝術發展貢獻良多。